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家校社共育:如何合力同行?

记者 梁童童        2021-04-23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随着家庭教育问题的凸显和未成年人保护需求的提升,家庭教育已不只是“家事”,而成为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大事”。父母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与家长形成育人合力?

4月15日,四川省教育厅家庭教育工作调研组来到绵阳市,开展了一场家庭教育座谈会,绵阳市各相关部门、学校、家长代表就各自开展工作的成效、问题和需求进行了汇报,有关家庭教育的边界、主体、阵地、开展方式等问题,在交流中逐渐明晰。

学校应成为现阶段家教工作的主阵地

座谈会从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家庭教育的职责范围不明确展开讨论。调研组组长、四川省教育厅社会与民办教育处副处长李睿提到,有的学校不重视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全靠家长的个人素养;有些家长比较有想法,却稍显“用力过猛”,与学校教育形不成合力,甚至起到反作用。家庭教育教什么、谁来教、怎样教,又如何形成合力?厘清这些问题,成为了目前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的第一步。

“家庭教育,应该从广义的、狭义的两个层面来理解。”绵阳市市委宣传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科科长李红五认为,广义的家庭教育,就是围绕家庭成员素质提升所做的一切工作。首要就是做好顶层设计,把家教工作融入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中,例如,绵阳市即将在六月发布的文明条例就融入了家庭教育的部分。

其次是为各部门做好协调、宣传等工作。李红五认为,广义上做的家庭教育更多是家长教育,通过宣传部、文明办等做好理念上的引领,妇联、关工委、社区、学校等开设活动和课程来落实推进。最终就落到狭义层面上来,即孩子在某个成长阶段,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

如同省内大部分地区一样,绵阳市的家教工作都由妇联牵头来做。涪城区妇联联合教体局、文明办、家属会、社会组织、社区等,形成了社会化家教的工作模式,“5:30课堂”、少年宫等以儿童为主体的活动参与度很高,但家长教育方面就有些力不从心。

涪城区妇联主席路春玲提到,此前妇联联合社区办过一次讲座,费了很大的功夫宣传,来的家长却远远达不到预期。后来,妇联跟教体局合作,发动了学校的力量。那一次,“家长的响应之多之快,我们根本不用在宣传上操心,效果也很好。”路春玲说。

家庭教育工作离不开学校,这一点,座谈会上基本达成了共识。且不谈家长对学校的支持配合,对许多家长而言,学校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很多资源网上就有,但家长不知道。”调研组成员、自贡市解放路中学党总支书记吕志康说,“有时是家长看到了,才知道原来这方面也是需要学习的,是可以提升的。”

并且,学校作为教育发生的主要场域,可以为家庭教育提供许多线索和切入点。

绵阳市剑南路小学二年级班主任王娟回忆,刚带一年级那会儿,班上有的家长还像孩子上幼儿园时一样,问孩子中午吃的什么,怎么不发照片?玩热了,换帕子没?喝水没?孩子转变了角色,家长也需要转变观念。有的家长给孩子买很好看的组合橡皮、变形文具盒,结果孩子上课就玩这些东西,影响听课。

“这些家长注意不到的小问题,老师是清楚的。从实际出发去给家长讲,文具怎么选,小学和幼儿园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不同,有针对性地讲,家长是愿意听的。”王娟表示。

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李红五发现,凡是家校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组织的活动就运行得好,老师的工作就轻松,整个教育生态的循环就很流畅。找准家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阶段性认知,对家长家教能力的提升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对学校教育的推进、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是如此。

针对性、分阶段,让家庭教育切中痛点

把孩子的在校生活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把学校作为家长教育开展的平台,有针对性、分阶段地开展家教工作,绵阳中学已经在实践。既是教师、又是绵阳中学学生家长的王娟,就从绵中的家教课程中获益匪浅。

绵阳中学从学生高中三年的阶段性特征入手,开发出了三年六阶段的课程。绵中党委副书记苟文斌介绍,高一上学期,针对家长普遍对孩子高期望的特点,课程的主题是“理念与格局”,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分数;高一下学期涉及分科,主题为“规划与选择”,引导家长结合孩子的爱好、学情、人生规划,合理选择;在分化明显、“问题”骤增的高二,课程引导家长要做“坚定的守护者”;在高考在即、压力巨大的高三,课程引导家长相信孩子、支持孩子,做“有分寸的守望者”。

配套课程的是专业的团队。绵阳中学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坊,专兼职家长教育培训讲师30人。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需求开设周六选修课,涵盖教育理念、家长成长、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板块。

“初高中阶段恰恰是问题集中爆发的阶段,但普遍来看,小学的家校合作比中学更紧密一些。”调研组成员、遂宁市教体局思想教育宣传科科长张薇对中学的家校合作尤为关注。无论是在平时工作还是此次调研中,张薇发现,幼小阶段的家校互动普遍都做得很积极,家长对孩子的学校生活参与度比较高。然而,越到高年级,老师、家长、孩子的注意力都倾向了学习,家校活动以家长会为主,而家长会也是以成绩为主题。

张薇表示,这种现象虽有其合理性,但在学生心理问题爆发相对集中的初高中阶段,家校对孩子心灵的关注不应松懈。绵阳中学的做法是很好的案例。

然而,推广绵中的经验是有难度的。苟文斌介绍,参加讲师团的老师一来自己有意愿,二来有一定的能力基础,再者,学校也有经费保障。一些专业经验不足、经费不够的学校很难支撑起这样成体系的课程。对此,苟文斌给出的建议是,用好家长会。

传统的家长会一般是在大型考试之后举行,还是以成绩为中心在安排。绵中把家长会调整到了学期初,让家长在学期初就清楚学校一学期的阶段工作目标和安排,引导家长对本学期如何做好家长工作心中有数,把注意力放到关注子女的成长上来。

至于资源问题,李睿建议,可以借助妇联、社区的平台,关键是要建立起合作的机制。绵阳社区大学以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为平台,在各县市区打造出了丰富多彩、因地制宜的家教项目,然而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李睿认为,如果社区能与中小学合作,借助学校的号召力,这些资源就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成为学习型家长,让家庭教育回归家庭

目前,对家长的教育以学校为主要平台和阵地,而最终还应落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来。“家庭教育,根本还在家庭。”调研组成员、四川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所长何光全说,“关键在于家长能否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方面,无论学校、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资源,如果家长不重视,那么就算听了课也无法内化于心。另一方面,家长有了终身学习的意识,这种学习的态度会影响到其生活方式,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

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西园村社区负责人张丽平就明显感受到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自从来到社区负责相关工作,张丽平会把自己的心得感想分享给两个孩子,这种“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也感染了孩子们。学雷锋日,小儿子从学校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妈妈,今天参与学校环境治理了,感到很骄傲。同时,张丽平表示,身兼社区负责人和家长两个身份,她也一直在寻求学习的渠道,主动去了绵阳社区大学进修。她告诉两个孩子:“妈妈也去上学了,我们 PK一下,看谁学得好。”

不过,并非每位家长都能有张丽平这样主动的态度。何光全认为,态度和习惯的培养本身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无论是讲座还是亲子活动,都需要家长长期参与才会真正起到效果,而非只是一时的“热血沸腾”。有老师反映,有时家长来听了一两次课表示深受启发,但一回到家,再面对同样的情况,还是会回到老路上去。

因此,不光家长要努力,家长课堂的主办方也可以在形式上多下功夫。除了宏观层面上的理念引领,还可以多设置具体的场景,活动与案例相结合,让家长既能学习到理念,又能学习到具体的方法。“家长愿意来了,我们的工作才算真正落实了。”何光全说。

“总的来说,在各方的努力下,家长的家教意识在增强,社会各个层面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加,这是我们家教工作能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李睿在对此次调研工作进行总结时,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要完善机制,为各部门、学校、社区间的工作做好协调配合,顶层上有设计,方向上有引领;二是各层机构应各司其职,落实好自身工作的同时主动对外合作,不能只靠校长和老师自己的一腔热血支撑;三是参与家教工作的一切人士,都要立足于家长的需求开展工作,为家长提供真正有效学习的平台,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操层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2.png

4月16日,调研组在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桂花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调研。(梁童童摄)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