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魏东:教育的格局不只是分数

倪秀        编辑:周睿        2019-05-13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本报记者 倪秀

人物档案

魏东,四川省绵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

 魏东在成人礼上向学生赠送《宪法》.jpg

魏东在成人礼上向学生赠送《宪法》

在四川,说起绵阳中学,很多人都会啧啧称赞。它是四川省首批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更是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学校、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学校。在很多人眼里,这所学校“高考成绩很好”,这是普通大众给一所高中评价最外显的标签。

对于这个标签,校长魏东有自己的思考。绵阳中学现有一万多学生,这样大体量的高中,除了高考,还应该有什么?在魏东看来:“没有高考就没有绵阳中学的今天,但只有高考也没有绵阳中学的明天”,他希望办一所有品位的高中,不培养只有分数的人。

学校文化的掌舵者

绵阳中学1957年建校,初期,名不见经传。但1999年魏东来到绵阳中学当教师时,绵阳中学在当地有了一席之地。而高考是绵阳中学初期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工作的‘亡命徒’,没想到这里的教师比我更‘亡命’!”1985年中师毕业后,魏东分别在三台县永新初中、石安中学、三台中学执教,由于成绩突出,1999年调入绵阳中学。

在绵阳中学,魏东经历了普通教师、教导处副主任、教导处主任、副校长等职务变化。从教师到校长,一路走来,魏东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抓高考成绩,一所学校还应该做什么?

“那个时候,感觉学校的文化就是高考文化。所有与高考有关的事情,大家都津津乐道。”学校因为高考成绩突出建立了这样的地位,但地位有了,学校是否有“品位”?一段时期内,魏东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学校是什么,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实现自我的地方。”记者采访魏东时,这是他不断强调的观点,师生实现自我的方式,绝不仅仅是高考成绩。

2019年元旦,魏东通过绵阳中学的官方微信平台,送上了他今年的校长新年献词:好的教育,就是最美好的祝福。他谈到,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家长、教师都有所得。而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人的幸福,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他希望学校能够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佳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沿着品德高尚、行为高雅、能力高强的方向发展。

“品德高尚、行为高雅、能力高强。”这正是魏东2016年担任绵阳中学校长后对学生提出的“三高”要求。魏东提出要构建“品位教育”,创办高品位学校。在办学思想、理念、内容、方式、评价、结果等诸方面均要达到高品位,以此来回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在这样的理念下,绵阳中学近几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育方面,实施“绿色德育”,落实全面育人;在教学方面,实施“健康课堂”,开展精准教学;在教研方面,构建“345”校本研修体系,形成学校研修共同体;在活动方面,构建“1231平台”,打造“精英团学”,以此形成全方位、网络化的育人体系,努力培养“品德高尚、行为高雅、能力高强”的优秀学生。

教师的“营养供给师”

2016年,魏东上任绵阳中学校长后,做了几件在外界看来有些“奇怪”的事情。首先,他对教师形象提出要求,特别倡导女老师能够在自己接受的情况下化妆,给学生展示一个良好的形象和状态。而另一方面,他则严格要求老师控制学生作业量。

一开始,许多老师不理解:“高中不是要抓高考、抓成绩,怎么还要控制学生作业量?”面对这样的不理解,魏东就给全校老师开讲座,谈他的教学理念。

魏东认为,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多的收益,这样的老师才算教学上的“好老师”。魏东自己是一名数学教师,由于方法得当,学生很喜欢他的数学课,同行也都称赞他的课为“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绿地”。

“要想学生少花时间,老师就必须多花时间。”魏东给老师分享时说,教学之余,他还会认真学习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国外教育、教学科研成果等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改革,形成了独特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模式。

在魏东看来,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健康的课堂。那什么样的课堂是健康的?简单地说,健康课堂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满堂灌不是健康的课堂,题海战术也不是健康的学习方法,健康的课堂一定是基于学情的精准教育教学,一定是有趣和有效的课堂。”魏东说。

办一所有品位的学校,核心就在师生需要有品位。魏东对学生有“三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则是“三度”:温度、深度和厚度。

每周二晚上7点到9点,是绵阳中学教师集体学习的时间。这个规定已经多年来坚持,每周二晚上除了值班教师外,全校所有领导和教师都需要参加。有时候,这是一个校长讲座、有时候是教师讲堂、有时候是专家讲座,但是成了绵阳中学老师雷打不动的“成长时刻”。

4月16日,西南大学教授为绵阳中学老师带来了一场《新生代学生的特点和对策》的讲座,针对现在高中主要面临的“00后”的性格特点,教授老师一些和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

“我都觉得挺实用的,老师们也表示非常接地气。”一场课下来,老师们的反馈很好,魏东也同样觉得实用。而这样的学习,已经成为绵阳中学老师不可或缺的营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公布后,魏东做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未来教师,他有一个画像:高素质、专业化、能创新。而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就需要不断修炼内功,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和职业伦理精神和道德。而学校一系列的教师学习会、学科会、备课组会,都是学科教学能力成长的养分吸取地,学校和校长,就需要不断地创造条件、提供环境,供给未来教师成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

学生的人生导师

绵阳中学体量很大,每个年级就有3000多学生,平常的周一升旗仪式,都是分年级举行。魏东一直坚持参加每周的升旗仪式,定期倾听学生的国旗下讲话,或者借升旗仪式给学生讲故事,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魏东与青少年航空班学员《空号》微电影剧组合影.jpg

魏东与青少年航空班学员《空号》微电影剧组合影

大多数时候,魏东每天早上7点就到学校,和学生一起排队在学生窗口取餐,和学生坐在一起吃饭聊天。随后,他就开始一天的“行走管理”,巡视校园的各个角落,观察师生的状态,或者和学生来一场篮球比赛,建立起和学生之间的亲近关系。

一次,看到魏东正在巡查校园,一位高二的女生跑过去说道:“魏校长,我要反映一个情况:女生宿舍提供的集体用吹风机太少,很多时候都要排队。”了解到该情况,魏东迅速和学校后勤部沟通,很快就补充了宿舍的电吹风。这样的小事情,魏东处理过很多,也没有放在心上。

去年学生毕业,魏东跟往年一样,一一跟各班学生一起拍毕业照。学生平时很喜欢他,都叫他“东哥”,魏东一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大喊“东哥好帅”。更意外的是,他每次陪学生拍完毕业照,衣服包里总会多出很多小东西:有些是学生自制的小礼物,有些则是学生写的小纸条。这些小纸条魏东都会认真看。去年,一张纸条让他印象深刻:“东哥,谢谢你对给我们增加电吹风,从那以后,每次吹头发,同学们都在谢谢东哥,大家觉得很温暖。”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他们解决问题,这是校长和老师的基本。除此之外,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成为他们人生的精神导师。”魏东说,教育是一项人影响人的事业,教书育人,育人一定是首要的。

今年1月,短片《啥是佩奇》火爆网络。”魏东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家庭情感教育的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刚好他又看到高2018级40班班主任侯伟锋发的一篇小文。在跟老师沟通后,绵阳中学微信公众号及时推出了一篇“绵中一位班主任回答你——‘啥是佩奇’”的报道。这位老师在文中写道:“快过年了,好好陪家人说话,不要嫌烦,唠嗑的时候别玩手机,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他们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你们生命里最温暖的大庄园。”

“不能单纯讲大道理,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一定是自己有所思,同时,结合新时代学生喜欢的形式,去影响和引领他们。”魏东对学生提出的“三高”要求,学习是排在第三位,品德和行为则是排第一。在他看来,绵阳中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够在国家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创新人才,而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让他们拥有家国情怀非常重要,绝不能仅仅培养埋头苦读的学生。

去年11月,绵阳中学推出“子云论坛”,号召学生用明眸审视当下,用理性武装头脑,让学生成为生活百态的热心者、国家建设的参与者、民族复兴的奋斗者。

“一所学校的教育氛围如何、路径如何、成效如何,关键在校长。”魏东说,办一所高品位的高中,是他之于绵阳中学的希望,其实也是一个教育者基于教育本质的坚守和追求。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