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读着古诗词,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力量

        2017-10-24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唤起人们学习诗词的记忆,激发更多在校学生的诗词热情,引爆全民诵读诗词的热潮。

今年9月,央视启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海选。10月21日,节目组来到四川,开启诗词大会教育系统选拔活动。在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省教育厅的统筹下,全省大中小学经过层层筛选,最终200名选手来到四川大学参加面试。他们有的身着校服,有的身着正装,有的是素雅的传统服饰,真可谓姹紫嫣红开遍。现场选手的表现和他们学习、诵读诗歌的故事也值得关注。

师生同台“过招”

此次面试,除了师生单独参赛,也有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一同前来,出现老师和学生一同应考”、同台“过招”的局面。

来自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的语文教师胡宗平这次带着学生张玉洁一同前来参赛,但分在不同的组进场。胡宗平平时喜欢诗词,自己也写诗词,他告诉记者,他的诗词储备量在2000首左右。

给这届高一班级上课时,他在第一课念了不少诗词,包括自己创作的,学生们很喜欢,张玉洁尤其感兴趣,这次师生一道前来参赛。胡宗平认为,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参加比赛可以激发更多学生深入体会诗词之美,也是展现学生风采的机会。他在课堂上也常带着学生一起将文言文改写成诗词。

与他类似,成都四中高二教师张朝武同样带着班上学生一同参赛,希望借此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而当电子科技大学老师李滚和学生一同走进面试室时,他们彼此并不知道大家为同校师生,但表现均不俗。

李滚从小家风严,农村长大的他在老师和爷爷要求下从小背诵了不少诗词,上大学后,虽然读的理科,但自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选修了一些文化课。现在,他在电子科大还开设了《红楼梦》中艺术世界(书法、绘画、音乐等)的解读选修课。他说,自己平时看诗词时候多,背得少了,以前背诵的差不多忘了,这次为了参赛,又重拾记忆,背诵了不少诗词。

记者发现,参赛的理工科师生也很多,他们的诗词记忆量和反应速度完全不输文科生。来自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戴冬柯的诗词量,令现场评委眼睛一亮。他经常去蹭学校人文学院的课,看古诗词。戴冬柯把这当成平常繁重学业的一种调节。

李滚认为,理工科人学点人文知识很有必要,“说不定一些灵感就来自于其中呢。”

家人组团参加

攀枝花市第十九中小学教育集团初二学生张艺凡的家人听说他要来成都参赛,家人组团前来为她助阵,甚至准备一同上台表演。张艺凡觉得,享受过程更重要,以此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她名字三个字都带火,她就是个火娃儿。”还没等记者反应过来,上一年级的小选手闵舒和就活泼地开起母亲耿荻秋的玩笑来。

耿荻秋是成都七中语文教师,这次带着女儿组团参加比赛。闵舒和能背诵《声律启蒙》全书,唐宋诗词近200首,而且对苏轼的诗词情有独钟。耿荻秋说,平时对诗词是纯粹的热爱,对女儿也没有要求她背诵。

“她似乎先天对语言敏感,我把她带在身边备课,我有时候诵读她就听着。2岁多时突然一天背出《点绛唇》和《三字经》片段。”耿荻秋说。

一上场,闵舒和就在评委面前背诵起诗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曹刘是谁,你知道吗?”当被评委、四川大学教授王红问及是否明白诗词的意思和具体所指时,闵舒和不大明白,笑了笑便抱住了母亲。

耿荻秋说,女儿主要还是背诵和感受,对于理解可能得慢慢来。

对于一些选手上来背诵的都是很有忧患意识和愁苦的诗词,评委同样提醒,是否真的理解了,没有相应的经历并不一定适合走进这些诗词。

“这种诗词大会形式,有助于引发全民诗词热,引发普通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本次评为之一的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接受采访时说,传统文化中,诗词教育的最高目标,正如孔子所言做一个有诗教的人,在思想修养和审美能力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层次。

他在提问时,常问选手用的什么诗歌选本。“通过选本可以看出选手的差别,深入学习诗词就必须要搜寻好的历史选本,学习也才有质量,而不是仅仅限于教材和随便在哪里找两首。”周啸天说。

诗词给他们带来力量

辗转几个单位、工作几年后,2012年,杨燕考取公招,到一个乡村小学教书。村小只有30多个学生,放学后,家住附近的老师都回家了。

乡村的夜晚,出奇地安静,但也让人孤独。第一年还有两位特岗教师与杨燕一起度过,但是第二年他们就走了。冷冷清清,除了难熬,还有一丝恐惧。

她便找来诗词,在夜晚一个人读。随后又加入县里和市里的诗词楹联协会,学习诗词写作。杨燕也带着学生一起诵读古诗词,还在班上玩飞花令、猜诗句的游戏。

“我的成长路上有很多苦难,不知为何,读着古诗词却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力量。”杨燕说。

现在,杨燕已经回到南江县城的思源实验学校教书,但她自己很感念那段时光,在诗词路上继续前行。

从诗词中汲取力量的还有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李靓。她曾是留守儿童,由外公外婆照顾。舅舅家的两个大表姐背诵课本上的诗词,小小的她就跟着一起背诵,越背越喜欢,并且还想象着诗词中的画面。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多美啊,李靓说。诗词让她感到快乐,忘记孤独,表达自己说不出的东西,情绪得到释放。

高中时,在一位老师的带动下,她唱歌,也唱昆曲。“昆曲多美啊,那旋律,那声腔。”李靓想让更多人知道昆曲,不要遗忘。她在现场也唱了一段。

老师的诗词诵读也在感染着学生。班上学生多为藏族,汉语不熟练,阿坝州马尔康中学语文教师贺华蓉便在自己班上推行每日一诗的活动,以此激励他们学习,体会汉语之美。

“诗词对学生而言,触动大,可以内练精神,一些学生受到挫折也可以从诗词中汲取力量。虽然他们不一定能一时领悟,但在诵读中情绪就得到了释放。”贺华蓉说,自己也一样。

高中教学,节奏快,时间紧,平时周末,贺华蓉就去山上,对着蓝天白云,不自主地放声朗诵,放空自己,消除烦恼。

(教育导报记者 何文鑫)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