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讯(记者 王浚录)教育高质量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如何更新育人理念、回归教育本质?学校管理者如何明晰组织目标,调动和优化各种资源,为每一位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一些教育工作者存在的这些困惑,9月16日,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沈祖芸与成都部分学校校长就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交流。
当天,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小学(幼儿园)学校管理的挑战与机遇研讨会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成都市教育局、市教科院相关负责同志,“李希贵校长海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训班学员,各区(市)县骨干校(园)长代表,市直属学校校园长代表以及成都市第一、二、三届名校(园)长工作室领衔人线下参会。
成都市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罗清红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成都市教科院围绕智库与引擎的职能定位从多方面着着力,从学科教研、教育教学政策制定等方面切实发力,深入教育一线科学办校治学,关注郊区新城切实落实“九九提质”行动,进一步加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期待这次研讨会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应对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助力成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后,来自成都、北京、西安等地7所学校(幼儿园)的校(园)长围绕课程建设、劳动教育、教师发展等主题,分享了相关案例,从不同视角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在每一位校(园)长发言结束后,沈祖芸及时点评,解答疑惑。
“我园逐步向城乡融合性幼儿园转型,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探索行动。”成都东部新区石盘幼儿园园长许小丽介绍了该园基于真实情境构建的多种多样的课程,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我们和孩子一起亲近家乡山水,体验农耕习俗,玩转乡土游戏,乐品家乡美食,把丰富的在地资源转换为孩子成长的优质资源。”在“四乡”课程建设中,许小丽有着这样的困惑:“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的课程如何保持乡土特色,更好地传承历史?”
沈祖芸在点评中对石盘幼儿园围绕“乡”字构建课程体系予以肯定,她表示,这些课程体现着幼儿园里真实发生的故事,完全符合孩子的生活认知半径。“同时,我还看到了‘陌生又熟悉’的课程设计理念——幼儿园建构的环境、场景是幼儿熟悉的、真实的情景,但基于真实的场景提出的问题、设计的课程又是陌生的,这就能够激起孩子的好奇心,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
面对许小丽的困惑,沈祖芸表示,要让孩子有更多的体验、更高的参与度,孩子的学习经历转换为学习经验的可能性就会更高。下一步,幼儿园可以探索把任务场景设计为具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更能促进孩子由“经历”过渡到“经验”。
成都市新津区万和小学校长曾小斌以“新时代的乡村生活教育”为主题,介绍了该校的劳动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品格提供了多重载体,也为学生的品格塑造、心理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沈祖芸从两个方面对万和小学案例做出点评。一是劳动课程的建设很好释放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学生通过认识劳动、学会劳动,体会到劳动价值,收获了学习与成长。二是活动课程的建设体现了巨大的增值效应,通过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舒适、轻松的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阳光、自信成长。
都江堰中学校长梁国良在案例分享中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该校因势利导的变革之路,深入剖析了该校的“水之道”课程体系。“都江堰中学的三级课程体系之间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课程非常丰富,期望以后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沈祖芸说。
研讨会最后,李希贵基于7位校(园)长的分享内容指出,新时代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现有的学校在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扩大了学生的认知半径。同时,学生也要注意通过来自生活的学习任务去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二是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学校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学生成长,关键是师生关系,要通过因材施教成就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资源,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三是学校管理和学校治理的关系。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需要解决权力的分布问题,权力必须从集中走向分布,还要解决资源的流向问题,更多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图片由成都市教科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