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米饭自由”
——追忆袁隆平院士
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 叶宗秀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我的出生、成长见证了这个国家、人民生活的改变、兴旺与发达。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离世,我以一位亲身经历者的感受即兴创作这首小诗以缅怀先生。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
呱呱坠地时
皮包骨头 肌瘦面黄
邻居说我
活不过一周长
童年时
口细咽不下粗糠
爸总在煮沸的铁锅中
沉下一个大碗
“跳”出一碗纯白的稀饭
这是我们姊妹5个的口粮
父母 阿公和婶娘
只剩下“漏网”的米粒儿和苕汤
那是一道特有的工序
穷人的思维里
也有智慧在闪光
大姐咽不下苕汤
哭着喊着要把米饭尝
阿公出来打圆场①:
娃娃 努力嘛
等跳出了“农门”②
你就可以吃“公粮”③
犹记得
大姐苦读寒窗
冬日晚自习后独走山路七八里长
疲倦 寒冷 恐慌
睡觉时踢翻了取暖的“烘笼儿”④
点燃了蚊帐
差点把命丧
终于有一天
大姐考上了师范
吃上了公粮
我们把她当榜样
一个接一个
考上了学堂
走出了小山岗
上世纪80年代初
国家把土地承包给
家家户户
种上了袁老的杂交水稻
优质的种子 辛劳的汗水
亩产翻了番
白米饭就成了我们的日常
从此家里的餐桌上
不见了玉米 红苕和高粱
人们用它把酒酿
解决了温饱继续奔小康
袁老的技术把十几亿中国人养
还拓展到非洲等更多地方
他不仅是中国人的衣食父母
更为全世界建起了粮仓
海水稻场 沙漠种粮
这些看似天方夜谭的事
在袁老的带领下
给世界穷人带来了曙光
袁老的殒落
不仅是中国的损失
更是世界之殇
袁老的技术
一定会
传承和发扬
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安息吧 可敬的袁老
愿您在天堂见到您的亲娘
与她一起“禾下乘凉”
共拉家常
也把美好生活享
备注:
①打圆场:四川方言,劝说;
②“农门”:与”龙门“同音,中国文化里有”鱼跃龙门“典故,用来鼓励小孩子奋发图强,改变命运。
③“公粮”:指”国家粮“。计划经济时代,由国家供应的粮食。
④“烘笼儿”:四川民间生活产物。一种用瓦罐和竹子编织的可以在冬天用来装碳火取暖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