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静夜里,听水声潺潺

赵青新        2020-12-02
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

■赵青新

《教育导报》2020年第92期(总第3509期) 四版


《掬水月在手》

编著:行人文化/活字文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ISBN:9787220120121

叶嘉莹别号“迦陵”。少女时期,顾随询其笔名,叶嘉莹想起,大伯曾说《楞严经》载有鸟名迦陵频伽,音色美妙,动十方界,且迦陵发音近似己名,遂以之为号,沿用迄今。

叶嘉莹家学之渊厚,于此可见。叶嘉莹说过,“我是关在大门里长大的。”她家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代,家人闲着没事就吟唱诗歌,就这样潜移默化,诗词浸润了深宅闺阁的日常生活。叶嘉莹17岁考入辅仁大学,大二时,师从顾随先生学唐诗宋词,自那以后,她的生命更是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籍《掬水月在手》分成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叶嘉莹自述生平起笔,附以师友学生的回忆。叶嘉莹的一生称不上顺遂,从北平到南京,再流离台岛,随后,夫婿被羁,蒙冤入狱,她无家可归。有诗记曰:“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幸好,有才学傍身,峰回路转,她得了机会在台湾大学教书,后来又去海外执教于密州大学、哈佛大学。因为思乡情切,叶嘉莹在1974年重返北京,与亲友团聚,后几次返归,最终扎根故土。

这是关于叶嘉莹97年的人生,这97年的肉身所托寄的时代里,发生了多少起起落落的大事件呀?不幸中亦有其幸,逃过了命运的无情手。我忽而想起穆旦、冯至、沈从文、傅雷,想起另外的一些人,不禁悱恻噎然。诗词的种子播撒在叶嘉莹的心田,虽然曾经被大雪覆盖,好在时间不长,程度也不深,那点冰霜恰好做了催动,让她对这世间的险恶与这世间尚存的美好都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所以,叶嘉莹深爱杜甫,《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成为叶嘉莹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纪录片《掬水月在手》邀请音乐家佐藤聪明以《秋兴八首》为本创作的电影音乐,很好地融合了诗人和解诗者的经历。

叶嘉莹说,凡是伟大的作家、真正好的作家,他的作品里都有一种“感发”的力量,这种“感发”的力量还能有一种艺术上完美的表达。“感发”是叶嘉莹诗学的核心理念。她探触到了感发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及感发之生命在本质方面的细微差别。她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真正感受,并把所得感受的因缘经过,包括心灵意念的活动线索,都明白交代。她还吸纳了西方哲学现象学派重视意识对客体之经验,为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阐释增加了一些新解,从而创造了贯通中西、自成体系的批评理论。

白先勇说,叶嘉莹是引导他进入中国古典诗词殿堂的人。他到今天仍依稀记得她讲《秋兴八首》中的长安、曲江、天宝兴衰、西风渭水。白先勇说他的代表作《台北人》就受到了叶嘉莹解说的唐诗的启发,唐诗的整个历史背景,意境意象,都被他移植到了《台北人》里面。身为白崇禧的儿子,兴亡之感深入白先勇的骨髓,他们都只能以眷眷不舍的中国美学的力量疗愈人生的悲苦。

纪录片胜在氛围渲染,书籍却胜在有更多人员的参与,与更多层面的表达。全书呈现了30多位亲友的回忆,叶嘉莹被称为“穿裙子的士”“诗词的字典”“魏晋风骨”,诸般赞誉固然有些拔高,然而,有谁可以否认叶嘉莹在中国古诗词研究领域的贡献,传道、授业、解惑,她尽了最大努力来践行这项事业。每个接近她的人,都被她感染,沉浸在古典美的风姿里。有人说,叶嘉莹从中国古诗词的语境里提炼出的“弱德之美”过于压抑,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女性主张,可是,“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正如她的学生徐晓莉所说的,弱德就是在困难与压抑之中的坚持、坚守、坚忍,是无望之中的希望,是幻灭之中的追求,是卑微之中的尊严和高贵。忍心苛求的人啊,或许仍是因为经历得太少。

编辑/一审:郭路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