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何宇:一所乡村学校的“催化剂”与“火车头”

本报记者 何文鑫 葛仁鑫 文/图        2020-10-20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教师风采

 曲折的道路、偏僻的位置、紧凑的校园、为数不多的师生、常住人口日渐稀疏的村落……从学校及其周边环境来看,宜宾市高县来复镇潆溪小学与成百上千的乡村学校并无两样。

然而,一旦你走进校园,待一个下午,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校园里随处可见小书柜,桂花香气环绕着硕大的黄葛树,学生参加书法、舞蹈、传统武术等社团活动,教师忙着上课和外出学习,校园紧凑却不破败与陈旧,文化装饰质朴有格调。

周遭环境,鸟鸣山幽,时而有滴滴鸣叫的车声,教室里孩子们的读书声听来格外悦耳。下课后,孩子们并不怯生,欢快地凑近镜头问这问那。

这番场景,归功于两年前到任的校长何宇。她让这里的教师沸腾起来,让乡村孩子有了各类活动课,让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为外间所知。两年内,有的老师获得省级赛课第二名,有的学生书法作品获得宜宾市一等奖。

“最大的变化还是人的观念,师生有自信了。”副校长杨平说。

“何宇年轻有想法,把我们这些老头子都带动起来了啊!” 采访快结束,一位老教师还收不住话匣子,类似的赞扬,采访中频频听到。

【图1】_DSC8850-13.jpg

仪式感——让老师们感受到热情和温暖

仪式感,这是记者采访时老师们提到最多的一个词。

何宇刚来潆溪小学时,老师们发言拘谨,怯于表达。“如果老师都不敢说,没有自信,又如何影响学生?”她在县城一所小学教过书,后来又到市教体局、县教体局工作,最终又回到学校。初到潆溪小学,这里的状态给她很大的冲击。

人靠衣装,精神不差,何宇决定从教师个人形象入手,改变教师外表上的“土气”。

回忆第一次被拉去烫头的经历,教师王贵容仍感觉“新鲜”和“刺激”。乡场镇条件有限,理发、洗浴等设施设备不全,爱美的女老师也不敢轻易烫头发,“再说,乡里面烫不烫谁看见呢。”

为了说服学校女教师,何宇分批次组团带他们去,食堂阿姨都没落下。她自己先烫,烫完头发又带大家吃烧烤。容光焕发的老师走在乡村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也直呼老师变漂亮了,有精神多了。

“何校长确实很有想法,有干劲,经常给我们带来惊喜。“王贵容说。

何宇09.jpg

第一个惊喜是在2018年的教师节。所有人事先都不知道何宇的秘密策划,除了办公室主任李中勇。何宇让他事先采买一批贺卡,准备送给老师。

何宇给每位老师写贺卡,教师节这天,她拿着贺卡走进教室,当着学生双手献给老师。王贵容接过贺卡,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学生们也愣住了。还没等师生反应过来,何宇已经离开教室,驱车前往下边两个村小教学点,给那里的老师送贺卡去了。

“我们常说,社会要尊重老师,在学校校长就要首先尊重老师。”在何宇看来,尊重要体现在一些细节或活动中,比如贺卡虽然不值钱,但是自己手写,当场送出,有种仪式感,让老师觉得教书被认可。

厨艺比赛、演讲与朗诵,充满仪式感的活动逐渐多起来,老师们也愿意跟何宇就工作和生活随便聊聊,开下玩笑。氛围变了,老师们感觉到学校像是一个大家庭那么热闹了,山坳里的学校也不再冷清。

年底,何宇带着老师们提前过元旦节,开完会,夜幕降临,聊得起劲的大家还不想离开。何宇就提议搞元旦篝火晚会。恰逢“柴改气”,安宁教学点剩了一堆柴禾,正好派上用场。杨平记得,大家一下子欢呼起来,分头行动,不一会儿木柴就被拉到中心校(撤乡并镇前,潆溪小学名为潆溪乡中心小学)。

火堆升起来,大家唱歌、跳舞,尽情释放,彻底放松,“热闹得很”。一些老师激动地拿起手机录小视频,分享给亲朋。

在杨平看来,何宇就像是助力柴禾燃烧的催化剂一样。之前大家慢吞吞的,正如火烧不旺,正如温水煮青蛙,而何宇的一些活动策划,让老师们感受到热情和温暖,“让你自己想要熊熊燃烧,要沸腾。”

经过一个冬天,沸腾并没有终止。去年三八妇女节,潆溪小学的教职工又感受了一把“时髦”。学校一共有24位女教职工,何宇给每人买了一条红围巾。这还没完,送给女教职工的贺卡由男老师来写,节日当天抽奖,女教职工抽卡片,念到谁写的卡片,男老师就上台送出围巾,并和获奖的女教职工拥抱。

“第一次过这样有意思的妇女节。”王贵容说,现场的活跃气氛让人难忘,“好耍,又轻松,又感动”。

仪式感无处不在。老教师退休有专门的仪式;仪式感还体现在何宇的QQ空间上。到校后,何宇与各位老师交往中,有不少观察和感受,于是开辟了“群星耀潆溪”专题,记录每位教师。比如总是匆匆忙忙的总务主任王富银,有一手好厨艺,同时又将杂而乱的后勤和档案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比如年轻肯干的教师胡婉秋,在何宇鼓励和说服下,当了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不厌其烦向她请教各类问题。每写完一篇,何宇总是在最后加一句“谢谢您”。

“我就想通过分享,让更多人知道潆溪还有那么多敬业的老师。”何宇说,也是让老师们看到自己身上还有那么多没被察觉的闪光点。

给老师一个舞台——拂去珍珠上那层灰

潆溪小学距离高县县城19公里,地理距离不算太远,但位于该县最西端,到学校需要经历九曲十八弯的乡村道路。老师们自嘲说,“过了九十九道弯,脑壳甩晕就到了。”

道路未硬化和加宽之前,出行十分不便。近年来,随着乡村人口减少,当地学生锐减,初中停止办学,学校人气更加凋敝。囿于这样的环境,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少,有限的名额落到学校,也约等于一勺盐撒入大海。

“外人看来,我们老师们都是好好上课,学校也有秩序,看不出什么问题。待几天就会发现,老师敬业,但是能力提升不足,没有更高的眼界,始终就是原地打转。”杨平描述的现状,其实也是乡村学校的普遍症候。

要把老师送出去才行。何宇利用自己在县城硕勋小学工作过的关系,派潆溪小学教师分批次去硕勋小学跟岗学习一周。王贵容1998年参加工作,一直在潆溪小学教书,这还是她第一次外出学习。

乡村学校,一人多岗,老师不可能连着几天都不在学校。于是,每天上午,王贵容去硕勋小学听课,下午回本校上课,晚上写教学所思。一周结束,上汇报课,写总结。“太累了。”王贵容说,但确实学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方法。

何宇06.jpg

何宇时常去教室转转,带着本子听课。

而这仅仅是潆溪小学乡村教师能力提升的一个开端。作为语文学科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何宇充分发挥自己所长,经常一有空就去教室转转,听课,与老师交流,也上示范课。下属的两个教学点也不例外。

李艳梅以前教初中英语,初中停办后转岗教小学英语和语文。“一开始没办法适应。”落差和新的学科让她情绪低落了好几年。后来,何宇听了她的课,经常与她交流,有时会指出一点可改进,有时就是随便闲聊几句。

“何校长也不批评你,就是突然就出现,见到你就跟你聊一会儿。”李艳梅说,“”时间久了,你自己不发狠学习和改变,都不好意思了。”

除了外出学习和校内听课交流,读书成了坚守乡村的教师另一条能力提升的途径。

潆溪小学大门口有一棵大黄葛树,其根部深深扎入地下,支撑起繁茂的枝叶,“树壮于根,人立于爱”的办学理念便在何宇头脑中浮现出来。学生基本上是留守儿童,平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学校以大树为依托,大力推动阅读,寓意学生要像一颗树一样,从小打牢基础,到了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有强劲的学习动力。

何宇带头读书,和老师们组织读书沙龙,互相推荐经典名著和教育类书籍。“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她认为,读书是乡村教师最好的源头活水。

每周一下午,老师们利用政治学习最后一节课,交流读书所得,相互推荐读过的书。潆溪小学还开展起读书笔记评比、读书打卡、精彩段落拍照分享、每周书香教师评选等活动,相互激励。

王贵容以前看小说居多,参加读书沙龙后,看了好几本教育学名著,“确实受启发。”

2018年初,潆溪小学又加入到了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这个有导师“一对一”诊断帮扶乡村学校的省级平台帮助学校打开了另一扇窗。领衔导师、原泸州市梓潼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刘川给予学校发展许多务实、中肯的建议,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也有更多机会走出去看世界。

学校教师黄光富不怎么与人交流,比较沉闷。2019年,县上组织赛课,板书一项需要人选,杨平不敢推荐他。何宇听课时发现,黄光富的粉笔字娟秀、整齐、匀称,而且她了解到,他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一丝不苟,而且擅长吹横笛,多才多艺。

“也许黄老师缺的就是展示的舞台。”何宇下定决心让他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黄光富听说学校派自己去,变了个人似的,在家查资料,反复练习,把几册教科书的板书写了好几遍。比赛时,他和潆溪小学几个老师组成的团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拿到省级赛课的团队二等奖。这是潆溪小学近几年拿到的最高层次教学奖。黄光富回校后,喜笑颜开,也愿意跟大家闲聊了,甚至还和大家开玩笑。

“只要给老师一个舞台,他就会冲出去。”何宇说,乡村教师缺乏的就是平台和机会,校长就要想办法,要尽可能拂去珍珠上那层灰,让其闪亮,让其为人所知。

有次一位专家来校指导,问杨平,“你觉得何宇来学校后,最大的变化是啥?”杨平回答说,老师们有自信了。

何以体现呢?以前外出,老师们介绍自己时,说“我是潆溪小学的”,声音小,脸上是绷着的。现在,还是这一句,却是大声笑着说出。语气截然不同。

“火车头”——让人愿意跟着干事,而且要干好

杨平眼中,何宇如火车头一样,拉着大家飞奔。火车头拉动的有老师,自然也有潆溪小学的学生。

记者来访时,潆溪小学的塑胶操场铺设出于划线收尾阶段,加之上学期受疫情影响,遍布校园的小书柜暂时被归拢在一旁。“之前天气好的时候,走廊、操场、黄葛树下,到处都是学生埋头读书的身影。”李艳梅说,看了就让人舒心。

围绕阅读,潆溪小学重新布置了阅览室,把图书分散到各个班级和小书柜,便于学生随手取阅。“不怕学生弄丢,不怕他们拿回家看不带回学校。”杨平说,学校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多读书,只要他们爱看,何校长就说:“丢几本也不打紧。”

留守孩子,父母不在家,有些还是离异家庭,爷爷奶奶更无能力和精力辅导他们,何宇觉得,要是学校和老师也不想办法,那么孩子们将更加没有自信,与其他学校学生的差距持续拉大。

来潆溪不久,刚好高县教体局在全县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何宇决定先为这些孩子找一批书。她联系高县硕勋小学捐了2000册书。书大多都是同龄段学生的图书,很适合孩子们看。去年,新华文轩和硕勋中学向潆溪小学捐了一万元书款,学校便在买书之余制作了一批小书柜。

为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潆溪小学每天早晨有晨读课,规定只能用来给学生读书,老师不能上课;中午午间休息,老师也不能辅导功课,学生可自行安排阅读。每天少先队广播,由学生泛读和朗诵经典文章。学校还鼓励学生每天回家给家长读几段,以此推动他们有仪式感地多阅读。

何宇最喜欢看学生下课后跑去黄葛树下,拿着书埋头沉浸在另一个世界。“这些学生可能义务教育阶段完了,就不再继续在校学习,或者上个职校,但以后总有一刻,他们回忆起在潆溪小学黄葛树下读书的样子,那是多么美好啊。”何宇笑着说,眼睛泛起了光。

何宇02.jpg

黄葛树下读书的少年

除了书香校园建设,经过两年的实践,学校还建了书法、武术、编织、舞蹈等10个社团。

听说体育老师李中勇以前练过武术,何宇就让他在传统体育(踢毽子、滚铁环等)之外开设武术课,建武术社团。他一开始有点打退堂鼓,毕竟自己多年没练了,胳膊腿没那么灵活了。

怎么办?李中勇自己先拉韧带。社团课安排在周三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小时内,每次他都要自己先找视频练,再教学生。教了两周后,李中勇打了一套连贯动作,让学生惊呆了,这下更多学生吵着要学武术。

为了不增加学生家庭负担,潆溪小学利用公用经费和上面配发的体育用品、耗材,从练书法的笔墨纸砚到学武术的刀剑,全部免费。器材不够,学生就轮流用。

又要日常教学,又要处理学校办公室工作,又要带社团,偶尔李中勇的朋友问他,“你累不累哦,搞那么多工作。”“累是累,但是人有劲儿,做事舒服。”这是李中勇的心里话。他觉得,何宇有股子劲,让人愿意跟着干事,而且要干好。

何宇04.jpg

李中勇带学生上体育课

老教师杨泾昌更是觉得如此。他是潆溪人,在潆溪小学教了26年书,何宇来后的一言一行他都看在眼里。“她是外地人,到潆溪了都这样为当地教育出力,我还有啥子理由不起劲干?”杨泾昌说。

教数学的杨泾昌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负责书法社团。每周二他都提前自己先练一下,周三中午提前布置好笔墨纸砚,下午上完课,晚上他又要批改,“写得好的就用红笔圈起来,需要改进的就用红笔纠正。”这项额外工作,每周要多花他5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值,“娃娃们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嘛,农村娃也不例外。”

何宇05.jpg

杨泾昌辅导社团学生练书法

比起付出,这些老师更乐见学生的变化。李小萌(化名)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不爱说话。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她动起来了,因为普通话好,还协助老师管理学校广播站,讲话也顺溜多了。跟着杨泾昌练书法的学生刘思煜,书法作品获得了市里比赛的一等奖。

潆溪小学还经常组织活动和演出,让家长和村民感受乡村教育的精彩。2019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邀请家长参加。学生唱歌跳舞,社团汇报表演,十分热闹。当武术社团的孩子们穿上行头出场时,家长们都不敢相信,这些只在电视里见过。中秋节,何宇邀请村支书和爷爷奶奶们到学校包饺子、吃月饼,参观学校,和孩子们一起过节,感受校园和娃娃的变化。

“家长们高兴了,自然也愿意配合学校的教育。”何宇说。

撤乡并镇后,潆溪乡已并入来复镇。这学期,何宇已经离开潆溪小学,到来复镇中心小学当校长。虽说是个大镇,有场镇,但来复小学的1300多名学生也大多数来自农村,好些学生是爷爷奶奶带着租住在镇上。她希望尽自己一份力,努力缩小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让更多乡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而公平的教育。

“最单纯的想法也就是不忘教育初心,做些改变,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想办法让乡村教师和孩子更自信、更阳光。”何宇说。

说话间,放学了,何宇在过道漫步,拉过一个孩子,笑着问她今天读了什么书。

编辑/一审:郭路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