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教育好孩子,先成为好家长

记者 钟兴茂        2020-10-16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前段时间,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一中某初三男生因为在校犯错请家长,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悲剧的发生令人痛心,但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却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不是支撑孩子重拾信心、勇往直前的“定海神针”。怎样的父母、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坚强、独立、有能力的人?

成都市菁蓉小学校长陈曦认为,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家长同样需要学习,学习如何认识和承担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责;学习如何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而不是以爱之名影响、伤害孩子。为此,菁蓉小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联合创立了“菁蓉小学家长成长学院”,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父母成长课程、亲子关系课程、家校合作课程,教会爸爸妈妈们做家长。

“家长成长学院”创立当天,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教研员李淑英为现场1000多名家长带来了家长成长学院的“第一课”。

家长不是老师的高级助教,要做孩子养成良好品德的榜样

作业写完了吗?奥数题做得怎么样?你怎么又在玩手机?李淑英指出,这3个问题是家长在和孩子对话中问及最频繁的问题。“一些家长以为家庭教育就是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和课外培训。”李淑英说,“如果是这样,那家长和老师的高级助教有什么区别呢?”在她看来,家庭教育并不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孩子基本的品德和人格。

至于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呢?李淑英认为,“身教”的作用远大于“言传”。因此,家长首先要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家长认真兑现每一个承诺,才会使孩子学会诚实守信;出门吃饭时做到光盘行动,才会使孩子懂得珍惜粮食;遇到困难时团结一心、共渡难关,才会使孩子变得勇敢坚强……

李淑英提醒家长们,家风、家教一定是从家庭成员长期以来坚持的行动和作风形成的,而不要搞成一条又一条的规矩和禁令。孩子在从父母真实的行为中明白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才能根植到人格深处,成为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石。而条条框框的“规矩”只会束缚孩子的天性,使孩子难以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父母关系和谐,相敬如宾,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李淑英说,“这有助于孩子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她经过研究发现,安全感、归属感强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更能采取积极的行动,反之则会更加消极。她建议家长们,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经过长期的教导都没有较好的改善,不妨尝试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通过肯定、支持,“曲线救国”。

无条件地爱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

“‘你乖不乖?不乖,我就不要你了。’我常常在街上听到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这样哄小朋友。”李淑英说,“虽然这只是家长吓唬孩子的方式,但却反映出长期以来存在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爱的方式却是有条件的。”

没有做完作业就不能玩游戏、考试不及格就不能买心爱的玩具、没考90分以上就不带孩子出去旅游……许多父母和家庭都习惯用这种讲条件的方式,激励、教育孩子。其初衷当然是为了孩子好,但是长此以往,容易在孩子心中形成压力和误解,让孩子认为只有自己达到了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肯定和爱。其结果就是,孩子考试没考好,或者犯了错误,最怕的就是被父母知道;孩子遇到了其他重大的困难和挫折,也往往是父母最后才知道。

哪一对父母不希望孩子得意时能真心跟自己分享喜悦,失意时能第一时间向自己寻求帮助呢?为此,李淑英建议家长们用无条件的方式去爱孩子,尽量避免在学习、生活中跟孩子谈条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爱他本身,而不是爱他优秀的成绩、良好的表现。这样,孩子才能无时无刻信任父母,在犯错时,才不会隐瞒父母;在受挫时,才会从父母身边寻求帮助。希望父母能在适当的时机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希望你变得优秀、过得好,但无论你未来是怎样的,我们都会爱你、支持你。

在一些家庭中,还存在祖辈越界干预孩子教育的情况,一般表现为,爸爸妈妈觉得孩子还能再学习一会儿,爷爷奶奶认为不能累着乖孙了。如何处理祖辈和父辈教育理念的不同呢?李淑英认为,双方首先要协商,求同存异,如果实在不能达成一致,还是应该以父母的意见为主,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同时,她提醒,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孩子的需求,应该保证孩子的发言权。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要尽量避免以“这是为了你好”“我觉得你冷了”“我觉得你饿了”的方式爱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多跟孩子平等地沟通,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学会用孩子想要的、能接受的方式爱孩子。

讲座中,李淑英还指出,对待孩子的成长教育,家长站在个人发展的立场,而学校则是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这可能导致家长和学校在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她建议,家长们以学校的教育理念为主,因为育人的目的终究是要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帮助爸爸妈妈们成为更好的家长,互为支持、互为补充地共同营造良好的家校环境,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