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通江县长胜小学开设“‘粮’心知识”课,用农作物作教具

吴高峰        2020-09-29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 >中小学

《教育导报》讯(吴高峰)今年秋季开学,通江县长胜小学的课程表与其他学校有些不一样,多了一节“‘粮’心知识”课,课堂上没有教科书,教具也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农具和农作物标本。

学校校长冉龙强介绍,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的农耕知识,学校特意开设了这样一门课程,起初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粮食从播种到收获需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明白农耕劳作中蕴含的智慧,这项教学活动也只是计划不定时开展一次。让冉龙强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对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甚至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回家教给爷爷奶奶,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于是这门课程被保留了下来,最终形成了长胜小学的特色课程。

据了解,长胜小学的学生基本都是辖区内的农村孩子,父母几乎都是常年在外务工,除了春节能短暂地和父母待在一起,平常都是由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学生留守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因为受条件限制,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责任就全都落到了老师们身上,在课堂上是老师,在生活中是父母,学生行为习惯全靠学校培养,老师们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将“勤俭节约”理念从小根植在孩子们心中。

“这些矿泉水瓶子存起来是可以卖掉的,你看,这是我们班的储存间,里面除了矿泉水瓶、废作业本,还有好些好东西呢。”四年级学生马菲菲将几个空矿泉水瓶放进楼梯下的木隔间里,“我们一年级的时候,王妈妈就教我们收集这些了,王妈妈说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不要乱扔,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卖钱,我们班的好多东西都是每年卖这些换钱买的。”

QQ图片20200929200420.png

马菲菲口中的“王妈妈”名字叫王莉,是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班上的孩子们是她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带上来的,上课时她是“王老师”,下课了她就变成了孩子们的“王妈妈”。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中的一句话,也是印在长胜小学食堂门口的一句话。

在长胜小学的食堂里,关于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宣传语随处可见,有的是出自中外名家之口,有的则是师生们自己总结出来的,其中一句“每一粒米,都是时间的馈赠,我们应当像珍惜时光一样珍惜它!”便是出自学校副校长付大海之口。

QQ图片20200929200447.png

在长胜小学,每一餐老师总是和学生坐在一起吃饭,不是一两位,而是全部教师。据郭波老师介绍,起初教师陪餐只是为了确保就餐的秩序性,可是看到老师碗里每一次都吃得特别干净,从不剩菜剩饭,学生们餐饮浪费的现象也比以前好了很多。看到这个现象,老师们索性就都加入进来,师生之间似乎产生了一种默契,渐渐地,每一餐几乎都没有什么餐厨浪费了。

“‘饭净、菜净、碗净、盘净’已经是我们学校食堂的名片了。”分管食堂副校长吴华军自信满满。

长胜小学师生在实践基地劳动.jpg

学校食堂后面有一块200多平米的空地,被均等划分成了6个部分,这是学生的实践园地,园子里种满了各种蔬菜,辣椒、茄子、白菜、萝卜……,黄瓜、苦瓜顺着藤架长得格外可爱。学校根据时令定时组织学生到实践园上劳动课,从翻土到播种再到日常照料,到了收获季节,这些蔬菜就会被端上餐桌供孩子们食用。

“老师们笑称实践园为‘自留地’,孩子们说那是‘菜园子’,我更加喜欢把它叫做‘第二课堂’,老师们在这里现场教学,学生们在这里亲身实践,‘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就一点点浸润到孩子们心里了。”冉龙强说。


编辑/一审:殷樱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