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万物互联”时代莫让心灵“失联”

吴维煊        2020-06-15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

作者:吴维煊

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连接起来,只要一机在手,就能万物互联。万物互联的时代,突破了人际交往的边界,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和快捷。

以教师为例,平均每个教师都有不少于500个微信好友,不少于30个各种各样的群,每天要用不少于3小时查看各种信息及刷朋友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能通过互联网了解网友的生活动态、获取各种信息。因而,从信息互联的效率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效率时代。但是,在人与人信息互联高效的同时,不少教师却感到内心孤独,甚至有部分教师感觉心灵处于“失联”状态。

万物互联,方便快捷的交往、海量的信息,为何会有教师感觉自己很孤独甚至心灵“失联”了呢?当今,很多学校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课间及不上课时,教师们基本不讲话,很多教师处理完教学事务后都在看手机,教师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大多局限在礼节性地打个招呼及工作信息的传递,基本不涉及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不涉及心灵与心灵的互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多局限在知识的传递,除了班主任,其他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少进行心灵的沟通。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互动。教师作为传播与创造文化与文明的使者,如果这个群体都不愿意打开自己的心灵,不愿意与他人的心灵世界互联互通,势必导致教师个体及学生的心灵容易走向封闭状态。虽然万物互联了,但心灵却无所皈依,心灵“失联”就在所难免了。当教师心灵“失联”时,对教师个体而言,失去了相互学习、智慧分享、文化交流的载体;对学校而言,教师之间心灵不联通,每个教师追求的只是把自己的那本书教好,难以产生高质量的育人合力;对教育而言,心灵“失联”的教师,阻碍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性,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的教育格局。

万物互联时代,让教师的心灵不再“失联”,不仅关乎教师个体成长,也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及学生的长远发展。让每个教师打开心扉,在心灵上互联互通,需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第一个字是“联”。“联”就是联结。教师在与互联网联结的同时,不要忽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心灵互联。当心灵不能互联时,任何联通都是没有灵魂的机械化融合。因而,教师们要高度重视心灵互联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适当减少对网络及电子产品的依赖,在现实世界中,打开心扉,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学生、家长、名优教师、教育研究者建立起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专业发展的心灵联结。

第二个字是“互”。“互”就是互动。在教育中,教师之间心灵互动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实现教师之间心灵的高质量互动,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心灵互动,还需要学校提供有助于教师心灵互动的平台。例如:创造条件让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师定期组织沙龙研讨,让教师们针对教育中的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从文化建设角度,构建积极的办公室语言环境,让每个教师在办公室里能敞开心扉探讨教育问题。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以教师工作联盟、心理咨询室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及家长进行基于学生成长的心灵互动。

第三个字是“网”。“网”不仅指网络,还指心灵互联网。教师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政策的使者,与他人的心灵联结与互动并非不加选择、随性而为地向他人敞开心扉,而是基于自己的职业特点、教育理想及工作需要的互联互通。因而,要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有教育含量及文化品位的心灵互联“网”。在线上,多与有共同教育理想的人针对某一专题交流研讨,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心灵互动网络体系。在线下,多与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兴趣的教师建立有知识分子特色的人际关系网,丰富自己的教育心灵。

万物互联的目的,是将信息转化为行动,并给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一目的的有效达成,不仅需要网络技术的升级,也需要每个人丰富而又强大的心灵世界的互联互通。因而,让心灵不“失联”,是万物互联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心灵互联网”?教师的示范与引领意义重大。

(作者系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


编辑/一审:夏应霞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