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讯(记者 刘磊)盛夏时节,蝉鸣声声,雷波县黄琅镇中田村的孩子们正专注地组装水火箭模型。“五、四、三、二、一,点火!”随着“砰”的一声脆响,自制的水火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冲向天空,院子里也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原来,这是教育厅派驻雷波县中田村第一书记蒲元带给孩子们的航天科普课的现场。有着航天工程专业背景的他,自驻村工作以来就在思考,如何给村里的孩子们打造一堂既“硬核”又“接地气”的航天科普课。理想在这个暑假变成了现实。他联合某卫星发射中心专家,构建“中心+村社”协同平台,以“理论科普+动手实践+成果展示”的方式,让航天教育从“云端”落地田间。
蒲元首先化身科普教师,讲述从明代万户飞天的故事到中国航天发射的历程,再到“未来火星移民计划”。他围绕“航天发射的原理”“北斗导航卫星的应用”等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打开航天科技的大门。借助航天发射、空间站等影像资料,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当空间站宇航员“悬浮喝水”的画面播放时,正在念小学四年级的蔡富杰惊叹:“原来宇航员在太空是这样喝水的!”
随后,蒲元便带领孩子们挑战高难度水火箭制作。他提前自费采购了火箭模型组件,孩子们在他的指导下,精心组装塑料瓶、气泵等部件。随着“加压!准备!发射”的口令响起,前三次发射均因重心偏移导致轨迹倾斜。通过反复调整水量配比与尾翼角度,团队最终攻克技术难题——水火箭拖着银白水雾划出完美弧线,引发全场沸腾。“哇!真的飞起来了,太神奇了!”孩子们雀跃欢呼。这场“失败—优化—成功”的探索历程,生动诠释了科学实践所需的耐心与韧性。
“希望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窗户,让科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蒲元说。他还带去了刘慈欣科幻系列小说、“星新一少年科幻”系列、“乔治的宇宙”系列等图书,供孩子们借阅,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微信
教育导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