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四川农业大学:科技“轻骑兵”组团作战,加速成果落地助农兴农

杨雯 陈朝和        2025-03-29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 >高校

《教育导报》讯(杨雯 记者 陈朝和)春耕画卷正由南向北铺展过四川“天府粮仓”每块田地。近日,“天府粮仓”核心地带、眉山市东坡区大定桥村种粮大户巫志祥正忙着播下今年的第一批水稻种子,为大约一个月后的插秧做准备。

“流水线播种速度大约600盘/小时,播种量要控制在每盘53克左右。”“不能一味追求播种速度,这容易使均匀度下降,将来机插时容易漏秧。”……巫志祥身边站着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的育种、栽培、植保和土壤修复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正指导他调试新型精量条播机,用上经过试验验证的最佳参数。

这一幕,是如今四川农业大学构建“科技推广人才矩阵”服务春耕、加速推动农业科技走进生产一线的生动注脚。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同样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涉农高校或科研院所单枪匹马地进行推广转化,力量十分薄弱。”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介绍,为打破这一局面,学校近年来积极探索构建“1+N”科技服务生态体系,进一步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其中之一的措施就是采取“1所四川农业大学 + N所地方院校”的模式,构建“策源地+本地化”的因地制宜模式。四川农业大学凭借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作为创新策源地,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并且联合其他地方院校,形成加速科技推广的强大合力。

今年3月,四川农业大学已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西昌学院、西藏农牧学院等多所地方院校建立或加深了合作关系,合作涉及水稻、玉米、马铃薯、茶等四川多种主要粮经作物。

以眉山为例,四川农业大学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两校团队承担的“成都平原稻—菜(药)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正是“1 + N”模式的缩影。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研发平台永丰村基地,川农大马均教授率团队将多年来研发的“杂交稻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杂交稻基缓追速机械化施肥技术”“水肥耦合高产高效技术”三项主推技术进行集成,在5000亩核心示范基地中试的结果十分可喜:水稻平均产量增加22.4%,蔬菜、中药材亩产值超过8000元,增收30%以上。2024年,四川省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启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川农大团队联合眉职院专家共同为东坡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指导,首届“粮王”获得者巫志祥实施的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达到818.87公斤,而他实施的超级稻认定百亩示范方经农业农村部测产验收,最高亩产达到了896.91公斤。此前,两校团队联合申报的“水稻‘一优两高’技术集成及推广模式创新与应用”因收效良好,就曾获评2021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应用于生产一线,实实在在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川农大马均教授的团队新成果头年中试成功,第二年就能在我这儿用上。不管哪个环节遇到问题,保证随时找得到专家。”巫志祥从事农业十多年,从最初的泥浆育秧、人工插秧到现在全程机械化,他的感觉是:“靠科技种田,保质保量,越种越轻松,越种越有信心。”下一步,除了自己用,他还准备扩大育秧规模,用新技术服务周边其他更多种植户。

就在巫志祥播下种子的同一天,川农大与西昌学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又分别签署对口共建协议,将围绕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在内的多个方面深化合作,进一步探索加速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这一动作,标志着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迎来科技“轻骑兵”的“组团式”加持。

“我们通过构建‘主体协同化—服务精准化—资源集约化’三维联动机制,形成具有川农大特色的社会服务新范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链条智力支撑。”周伦理说,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落地需要机制创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川农大深耕社会服务联合地方院校“攥指成拳”,正为“天府粮仓”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这场高校间的“组团作战”,或将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一份“四川方案”。

编辑/一审:殷樱        二审:杜蕾        三审:倪秀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