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记者 葛仁鑫
“哇,这也太神奇了吧!”3月17日,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七年级(5)班的教室里,来自科技企业的家长丁一向学生展示机器狗、智能眼镜等设备,并结合工作实际,向大家介绍人工智能前沿动态,引起学生阵阵惊叹。当天,还有30余位家长和他一样,作为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特聘导师,为学生带来了一节精彩的课堂。
像这样聚焦人工智能的活动,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还有很多。2024年,该校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优质路径,构建了系统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近日,该校又发布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方案,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进一步升级。
学生如何“学”
分层分类 实践导向
从3月起,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七年级各班级的课表上,有了固定的一节《人工智能》课,区别于从信息科技课上了解AI的课程设置,学生在这节课上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AI的通识内容。而这,正是学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升级版”的一个缩影。
3月11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举行“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工作推进会,并首次发布学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方案。学校副校长郑刚介绍,该方案以“分层分类、实践导向”为核心理念,覆盖编程基础、机器学习、AI伦理等课程模块,并融入人工智能素养评价体系,旨在通过“AI课程”“AI+学科”“AI+跨学科”三大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创新能力。
“AI课程”是学校中常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编程与信息学等,“AI+学科”“AI+跨学科”则衍生出更加多样的课程形式,例如“AI+生物=AI火星太空农场”“AI+艺术=AI艺术创作与设计”“AI+无人机=无人机创新应用”等。
“我们希望在普及AI通识内容的同时,也保证对AI有兴趣的同学能有进一步学习的通道。”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副主任夏小刚谈到,对于AI,要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创造”的转变,因而设计了更加多样的课程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在学校“行走的课堂”系列活动中,由学校信息组牵头的“人工智能应用的现在与未来”项目,常态化开展10多个选题,同学们在实践中,把关于AI的想象变为现实。
例如,学校九年级(4)班学生马颢轩和同学们一起,探索设计了基于AI的试卷自动批阅系统。“一开始觉得老师们改试卷太辛苦,就有了这个想法。”马颢轩介绍说,设计小组的4位同学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写代码、训练模型,最后实现了该系统自动批阅选择题,“虽然没有百分百完成,但这一过程激励了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AI。”
学校如何“教”
校家社企深度联动
春季学期开学后,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各学科教师很快投入各类教研和磨课活动中,这时,学校的智能研修平台就成了老师们的得力助手。
教师在该平台设定教学目标后,在录播教室上课时,AI通过镜头“捕捉”教师和学生行为,生成一系列数据,自动分析课堂各环节和教学目标达成度,为老师提供参考。“AI数据的支撑,让老师们更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设计,对大家的专业发展帮助很大。”该校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吴智伟介绍说,除了教研以外,各学科结合实际情况利用AI助力精准化教学,更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人工智能的迭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都有着新的变化。在探索过程中,学校坚持校家社企深度联动,确保人工智能教育“教得实”“教得准”。
“要保证人工智能课程的专业性、权威性,绝不能‘闭门造车’。”夏小刚介绍说,学校和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人工智能课程,并带着学生走出校园,到各类科技企业了解前沿动态。
3月11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聘请了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多位专家担任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特聘专家,聘请34位家长担任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特聘导师,这些家长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
“我们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人工智能的热情都很高,在这个阶段,让他们对AI保持想象力、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十分重要。”丁一谈到,在来学校上课之前,他周末都还在打磨演讲稿和PPT,努力将业内的专业知识更加生动鲜活地分享给学生。
“人工智能素养已成为数字时代背景下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学习不仅是技术的学习,更是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综合塑造。”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李笑非表示,学校将加速人工智能教育空间、课程及活动的建设步伐,持续提升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水平。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