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追梦人”范小梅

陈银萍 祝鑫/文 (图片由学校提供)        2025-03-20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服务员、销售、文员、公务员……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她做过许多不同的工作;怀着“当老师”的梦想,她3次辞职,一路脱产连续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这是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范小梅的传奇经历。

成为教师后,范小梅延续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拼劲儿”,作为专任教师、本科生班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科研育人团队负责人……工作繁多,她却总能保持专业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被学生称为“精神永动机”。而在教学中,她细心体察学生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自身进步带动学生成长,被评为成都大学第四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梦再远,只要坚持得法,总有走近它、实现它的那一天。”范小梅说。

dabccb67-ffda-4032-8472-3b0f52327b83.jpg

从心而行,3次辞职追一梦

“起初,我并不是所谓的好学生。”高一时,因为对选科不了解,范小梅随大流选择了理科。选得随意、学得艰难,在2000年的高考中,范小梅考得不好。若想升学,只能选择专科。为减轻家里经济负担,范小梅决定外出打工。 在一年半的务工时间里,服务员、销售、文员……范小梅尝试了很多职业。变换工作的过程中,她看到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上都清楚标明了“学历门槛”——高中及以上学历。想到未来“学历门槛”也许会越来越高,她不禁担忧起来。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声音在脑海中反复回荡:“我的人生,不能如此。”

“要想拥有不被淘汰的实力,首先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2001年12月,范小梅回到了高中母校插班复读。有了务工经验,明白知识的宝贵,她在学习上格外努力。彼时,距离2002年高考只剩6个月,她每天都要比同学们多学2个小时,一步步捡起落下的知识。那年夏天,范小梅第二次走上高考考场,夜以继日的努力有了结果——她考上了湖北中医药大学。

“与艰辛的工作相比,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范小梅说道。回忆大学时光,她说自己全程都像打了“鸡血”。入学前,她便开始打听大学期间需要做什么准备,需要考哪些证书。大学4年,她延续了高三时的刻苦劲儿,每天早上6点起床,上课前先花1至2个小时背英语单词,预习当天的课程。英语四六级、普通话证书、国家奖学金、校日语辅修……种种证书、奖励都被她收入囊中。

本科毕业前夕,范小梅将求职意向锁定为中小学教师。因为,“我向往充满挑战的人生。在当老师的过程中,我会遇见很多新的人和事,这对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要求比很多行业都高一些。”范小梅说。

但进入面试环节,考官看到专业那栏写着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无一例外拒绝了她。那时,范小梅才意识到,当中小学老师不能全靠热情,还需要专业对口。

不得已,范小梅应聘到了企业做行政工作。但“教师梦”不断在她心中喧嚣,最终她决定从心而行。2006年8月,她辞去工作,跨考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范小梅深埋在厚厚的专业书中,一点点学,一本本啃。2007年,她考上了西南大学的公费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范小梅再次将简历投给一所县级高中,却还是被拒了。理由是,高等教育学专业与基础教育不匹配。那时,范小梅已经接近28岁,考虑到人生进程,她考进了税务局,开始了朝九晚五的工作。但对于心中的“教师梦”,她依然念念不忘。

2013年8月,范小梅下定决心,辞职考博。这一次,她选择了西南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她分析,自己专业不对口,再加上年龄增长,进入中小学从教的可能越来越小。“既然进不了中小学,那么未来就以高等院校为目标,一个有难度的专业更能成就人,只要能当老师就行。”范小梅这样想。

2018年,博士毕业后,范小梅应聘到了成都大学。至此,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教育梦。

因材施教  将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挂在心上

入职后,这位自强不息、一路攀登的追梦人,用她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吸引着学生。

thumb_07b555b6-5233-4e44-b9c1-f6bd32e76762.jpg

在教学设计上,范小梅总会随着中小学实践趋势和动态更新教学案例,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阐释理论,让理论不再枯燥、难懂。每一堂课结束后,她都会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学生的基础如何,自己当学生时老师是如何上这种课的,教学过程需要如何设计和调整,什么样的案例更有助于解释理论……以此不断改进教学。

“我始终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有独特的禀赋,作为老师,要在学生困惑处、需要时提供帮助。”从成为研究生导师的第一天起,范小梅就坚持抓住一切互动机会观察学生,分析学生性格爱好、专业基础等。她认为,只有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就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说,范小梅会结合学生的性格和学识基础,为他们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完成全过程的研究指导。2022级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学生吴晗露,是一名从英语专业跨考到小学教育语文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她语言感知能力突出,文本解读能力强,研究性学习的悟性好,范小梅建议她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2022级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学生邓芮林,本科和硕士都是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知识比较系统,教学基本功较好,且喜欢传统文化,范小梅建议她研究“古诗词教学”;2023级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学生赵玲玲,是一名从日语专业跨考到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日常接触中,范小梅发现她踏实刻苦,能接受建议苦练书法,范小梅便将她引向了“汉字教学研究”,并从书法辅修、书法考级等方面,为她规划了合适的专业发展之路……

“我觉得小梅老师深受学生喜爱的秘诀就是,她真心地在关注学生,爱护学生。”2022级小学教育3班的郑金阳说。

范小梅总是将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挂在心上,教学相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一次课后,有位研究生向她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以前每门课程的结课论文交上去后,都只能知道最终分数,而不知道被扣分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可以怎么修改。”对于这个问题,范小梅一直“耿耿于怀”。

于是,在2024年秋季学期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校本课程开发》开课前的暑假,范小梅列出阅读清单和作业要求,将课程作业前置,请学生在开课前利用假期完成阅读和论文撰写。开学后,范小梅在课堂上对每一篇课程作业进行讲评,将课程要求的教学内容串进讲评过程之中,并组织随堂讨论,借此将评价可视化、过程化,便于同学们看到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知晓如何修改。

言传身教   用行动去影响学生

“我也年轻过,年轻人通常不喜欢说教,所以我们需要用行动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爱有才的学习型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是范小梅的职业坚持。

2024年5月,范小梅牵头申报并立项了“成都大学行之科研育人示范团队”。在团队中,她与学生同学习、同进步。

2023年秋季学期,范小梅一共接收了3位硕士研究生,其中两位研究生专业素养较高,但书写基本功差强人意。对师范生而言,写得一手好字是基本要求。于是,范小梅组建了“行之三字经”书写训练营,开始了以身作则的书法集训过程。她提前一年将自己“卷”进书法练习之中。训练营开营后,她每天与同学们一起坚持书法打卡,给同学们作示范、当陪练,并及时提供评价反馈。很多同学在书法打卡中建立了新的生活和学习模式,范小梅也练出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对于数学方向研究生,范小梅则为他们锁定了魔方这个学习点。她依然是走在前面的那个“先行示范者”,2024年一整年的业余时间内,范小梅通过自学,逐一攻克多项魔方项目,并于今年1月面向行之团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成立“行之魔方社”,首批吸纳了10余位同学。范小梅先结合自己的练习过程和感受,帮助学生克服对魔方的恐惧心理,然后组织集训打卡和专业认证。目前,团队有1位同学通过魔方运动技能六级认证,6位同学通过魔方运动技能三级认证,参加第二批认证的10位同学也已进入集训状态。

“小梅老师真的是一个很强大的老师,她永远都在思考,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我们,在对学生好和让自己变优秀这两件事上,她从不‘手软’。”吴晗露说。

“不是每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我和学生都需要成长。以‘我学’促‘我教’,以‘我学’‘我教’带‘他学’,以‘他学’强‘他教’……学生的‘长势’好,我就觉得很幸福。”范小梅如是说。(文/陈银萍 祝鑫 图片/学校提供)

编辑/一审:郭路路        二审:杜蕾        三审:倪秀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