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江县真龙镇中心校的孩子们走出教室,以石头为媒介、自然为课堂,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游。
三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在河滩边的鹅卵石堆中仔细翻找“心仪的画布”。“这块石头像乌龟壳!”“我要用它画星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构成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
据活动负责人冯明乾介绍,“石画实说”是真龙镇中心校结合本土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已持续开展4年。河滩边形态各异的石头是天然的创作素材,孩子们观察、挑选、清洗石头的过程,不仅能亲近自然,还能培养审美感知力。
没有围墙的课:跨学科融合实践
“孩子们,石头上有纹理、有颜色,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在河滩上,老师正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石头的纹理,探究地质的成因,将科学实践与自然观察紧密结合。
在自然中学习,知识会变得鲜活。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还能通过实践培养探索力和创造力。自然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界限,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知识的魅力,激发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让石头“说话”:小画布承载大想象
选石结束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席地而坐,丙烯颜料、画笔、调色盘一字排开,原本灰扑扑的石头在学生笔下逐渐焕发光彩:有的被绘成憨态可掬的熊猫,有的画上层林尽染的秋山,还有的用线条勾勒出“未来的家乡”。一名五年级学生捧着一块画有农民劳作的石头说:“这是我妈妈,她很辛苦,所以我想到了她,我想把她的样子画下来送给她。”
学校美术教师刘世军说:“石头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情感表达的载体。‘石画’即‘实说’,我们鼓励孩子通过作品讲述真实的故事,让‘沉默的石头’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活动尾声,孩子们将部分作品送给春游所在的泰和世家景区,装点花园。石画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载体,不仅为景点增加了特色,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社会参与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艺术的价值与意义,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文化自信。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范旭东表示,“真龙镇中心校的实践打破了传统春游模式,将地域资源转化为教育动能。未来,我们将继续创新,由“石画”向非遗‘石刻’转变,积极拓宽教育形式,让这种自然、美育、乡土的教育创新路径,为乡村学校提供特色教育样本。”
(王栏澜)
教育导报微信
教育导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