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敌人的威胁,刘胡兰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是共产党员!’”在巴中市巴州区兴文小学红色讲堂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讲红色故事”活动比赛正在进行。1号选手张恒杰慷慨激昂地将英雄刘胡兰的故事生动呈现。
这场比赛是兴文小学长期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之一,更是学校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兴文小学紧紧围绕“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三个核心问题,持续对思想政治课建设进行改革创新,让思政课不仅形式新颖,更深入人心。
聚焦“谁来讲”,破解育人主体单一化难题
加强思政课建设,教师是关键。学校领导干部充分发挥表率引领作用,利用升旗仪式、班队活动、主题班会等契机,积极投身思政教育,主要领导坚持每学期至少为学生讲授4个课时的思政课,其他校级领导每学期至少讲授2课时,确保思政课切实落地见效。
学校着力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体系,各年级思政课老师依据各学段课程标准,精心制定每学期思政课教学计划,每周按时讲授2节思政课,通过讲述时事新闻、历史故事、先进人物事迹,让理论知识变得鲜活。
学校还开设“红色大讲堂”栏目,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充分借助“五老”、老红军、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等社会知名人士力量,定期邀请他们走进校园,开展革命传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文明和实践创新等主题教育。去年以来,先后邀请儿童文学作家张品成,四川省特级教师、巴中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王英,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马龙等莅临学校,与孩子们进行深度交流。
聚焦“讲什么”,破解教学内容抽象化难题
思政课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育人成效。学校从多个维度构建了充盈且富有内涵的思政内容体系。
紧密结合时代脉搏。将“立德树人”的理论成果、新中国的发展变迁等内容巧妙融入教学。老师们围绕乡村振兴发展、家乡变化等为学生分享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的变革,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升级,到乡村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再到乡风文明的建设成果,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深度挖掘本土资源。“兴文小学曾是宣传先进思想文化、播撒革命火种的重要场所,有着深深的红色印记。”学校负责人介绍道,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赓续红色文化血脉,探索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是符合校情的务实之举。近年来,学校立足地域优势,充分借鉴各类史志资料,开发系列校本读物、校本课程,不断提升思政育人的内涵。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思政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比如,针对校园内垃圾分类问题开展专题讨论,让学生从环保理念、社会责任等角度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公共意识;在家庭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践行情况等。通过全方位、系统性地深入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思政素材,使思政内容真正贴近学生生活。
聚焦“怎么讲”,破解教学方法僵化难题
为改善思政课枯燥的说教模式,学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思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精心创设逼真的历史情境或社会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思政知识的魅力。同时,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围绕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巧用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融合,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布置拓展学习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开展实践活动。结合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将思政课从校园延伸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伟人故居、红色博物馆、城市规划馆中去。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企业、教育基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陈永明 雷宇)
教育导报微信
教育导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