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讯(宋晓霞)近期,绵阳师范学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师生依托参加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设计大赛调研为契机,继续深入绵阳市仙海区沉抗镇抗香村,开展扎根乡村系列活动,深入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状况,积极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合作,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绵阳师范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致力于将教学科研与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相结合,打造美丽乡村标杆案例。
近年来,绵阳师范学院在乡村振兴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校通过构建“2346”协同育人模式,融合“双轨并行”育人理念,实现了学院与地方的深度融合、教师与行业的紧密结合、项目与课堂的有效对接以及学生与项目的深度参与。这一模式不仅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更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乡情、民情,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绵阳师范学院通过学科竞赛平台整合校地与校企资源,构建了“应用做实+校地协同”的特色育人体系,并建立了涵盖“政产学研赛用”六方面的教学实践平台。该平台采用“政府指导、乡村出题、企业参与、高校答题”的模式,实现了从思政教育到实践育人再到竞赛创新的完整培养链路。至今,已有超过60所高校的300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孵化出了上千项针对乡村规划设计和文化创意的创新方案,其中有5项已成功实施。此举促进了校地合作成果的转化,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深化了实践育人的改革,为地方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此外,绵阳师范学院还建立了“四级四能、赛学相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这些努力,绵阳师范学院不仅实现了应用型专业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还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高校赋能乡村发展模式,成为应用型学科创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