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讯(记者 陈朝和)“油菜田长势喜人,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近日,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勇洪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长洪高兴地告诉王新惠。王新惠是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对于刘长洪耕种的这块土地,她和团队再熟悉不过。
2022年以来,成都市双流区政府联合成都大学、当地农业合作社等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农业发展享受到了技术支持的实惠。
今年3月上旬,晓春之际,王新惠再次带领课题组一行10人来到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从关注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有机质,监控病虫害,到评估产量,王新惠一行和刘长洪聊选种、算收成,采集种植数据,带回农民的需求和问题。
“换季我想试试种富硒大米、低GI大米。”刘长洪说出了自己的考虑,大健康类粮食产品附加值高,能增收,但也意味着更需要技术助力,“以前苦于没有技术,现在有你们随时来田里看看,我更有信心了。”
专家组团深入田间地头,“一对一”指导农户科学种养;从田间带回问题开展技术攻关,辐射带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政产学研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近年来,成都大学积极承担涉农高校责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粮食安全、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业等领域,助力“天府粮仓”高质量发展。
研究食品与生物工程领域为什么干起了指导种田、选种的事?王新惠经常被人问起这个问题。
细想并不意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是成都大学的特色优势专业。“学校如今推广示范‘种贮加销’全链条先进技术,由加工端反向设置农业种养方案发展模式,拉动农业种养前端发展,以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产、增效减排。”王新惠说,做活“粮头”、“农头”文章,才能有更好在深加工上出好产品。
“研究的需求源于田间,技术推广又再落地田间”,这样的“双向奔赴”在成都大学涉农学科中,解决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两张皮的难题。2024年,成都大学刘达玉、王新惠团队创新研发出镉污染稻田植物绿色修复技术,成功实现稻米镉减量达标,实现了稻米安全、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一举三得”。同年,学院打造的 “秸秆原位快腐固碳减排”科技攻关中实现了水稻增产15%—20%,农户增收约150—200元/亩,以科技赋能“增质减排”……
从保障农业安全,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近年来,成都大学将目光投向做好“大健康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在乡村振兴中承担高校助农兴农的责任。
“千亩藜麦花”如今成为简阳市新市街道石家村的一道美丽风景。“在景观打造与规模种植中,我们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王新惠介绍,作为定点帮扶石家村的高校,成都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学院的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在当地开展杂粮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精加工研究。
石家村将藜麦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2023年以来,该村采用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种植荞麦、藜麦。在成都大学牵线下,当地与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合作,构建“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发展模式,推出荞麦面、荞麦茶、荞麦酥等17款特色产品,带动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
此外,学院向达兵教授带领团队在简阳市推动建设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基地2000余亩,农场在“旅游+”“+旅游”上做文章,成功带动3000余户农民增产增收。
“我们将深入贯彻‘大食物观’理念,主动对接‘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聚焦粮食安全、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业等领域,积极服务‘天府粮仓’建设和乡村振兴,切实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赋能四川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王新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