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讯(记者 钟兴茂 陈朝和)“国家建设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首先必须解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1月19日,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教育界别小组会议上,省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爱华有感而发,“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2024年我思考得最多的就是怎样提高思政课堂的到课率、抬头率。”
自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及思政课建设。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对我们思政教育工作的鼓励,也是鞭策。”在杨爱华看来,思政课要达成让学生听得进、愿意听、喜欢听、会实践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她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高校教师还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偏见。“思政教育课堂是主渠道、主阵地,因此我们一定要将教学抓起来。”她呼吁高校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学科建设“指挥棒”,形成既重科研又重教学的氛围,实现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共赢局面,特别是思政课还要注重实践教学与应用。
“思政铸魂,思政也‘养心’,有效的思政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是杨爱华关注的另一个民生热点,也是她今年的提案内容。她建议,学校要以积极心理学“治未病”,防范未然,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在处理心理健康应急事件时,也要防范“次生灾害”,做好生命健康教育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