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有志有行 “职”引未来

本报记者 王浚录        2025-01-08
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 >学生榜样

有志有行  “职”引未来

——第二届四川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两位参赛选手的故事

日前,第二届四川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省决赛在泸州成功举办。大赛吸引了125万余名学生踊跃参与,实现全省高校全覆盖。进入全省决赛的优秀选手有着怎样的规划?围绕职业目标,他们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如何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比赛现场,记者听到了其中两位选手的故事。

这两位选手分别是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二学生马清楠和四川农业大学果树学博士研究生王铁。这两位选手虽然所学专业大相径庭,但他们对于自身职业成长路径都有规划、有了解、有行动,他们的表现赢得了评委的青睐,马清楠获得成长赛道高教组金奖,王铁获就业赛道高教研究生组银奖。相信这样清晰的目标、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行动也会助他们实现职业梦想。

马清楠:做一名破“壁”而立、以文化人的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导演

“我的职业目标是成为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导演,讲好博大精深、绚丽灿烂的中国故事。”在第二届四川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省决赛现场,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二学生马清楠向评委清晰地描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thumb_c7d51ee2-0e18-4792-bdcf-c5c842ca41cb.jpg

马清楠在四川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省决赛现场。(王浚录  摄)

在马清楠对“职业”还没有具体认知的时候,综艺节目就悄然走进她的生活,暗暗铺垫她的职业理想。她说:“还记得12岁那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看春晚,看着家人们的笑脸,我想,我是否也能为千家万户创造这样的幸福呢?”从那时起,成为一名节目导演的梦想就像一颗种子,在她心中扎根。

马清楠认为,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往往都是经年累月精心打磨的成果。它们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着文化,寓教于乐,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近年来,一些优秀的节目导演,往往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这正契合了我想制作历史文化综艺节目的思路,因此,我将职业定位细化成了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导演。”

有了奋斗方向,还要有及时的行动。马清楠把自己在大一、大二期间围绕实现职业目标的实践概括为“四破行动”,即突破“理论、实践、身份、价值”这四层壁垒。

在突破理论壁垒阶段,她着力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在学校的影像实验室感受了“综艺制作初体验”,影视制作能力显著提升;在突破实践壁垒阶段,她把实践技能和策划能力转化到更多的领域,作为负责人带领大学生创新团队参与各类赛事,提升了自己的创意转化能力。

“在第三阶段,我进入职场,突破身份的壁垒,把学生思维转变为职场人思维。”马清楠先后在两家媒体实习,把中华文化与地方文旅元素相结合,制作了“节气”系列传统文化宣传短视频。她还为某家药企打造了企业家IP,获得了企业方的高度评价。“这两段实习经历让我能够用更加成熟的眼光审视传媒行业,进一步反哺了我的节目策划能力。”她说。

thumb_67730137-c12b-4aa8-82d3-93a133e503c4.jpg

马清楠参加综艺节目录制。(受访者提供)

马清楠以“破价值之壁”概括第四阶段。“我在找准行业痛点的基础上,梳理优秀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性,总结出制作相关节目对优秀导演提出的新要求,那就是肚装墨水、身怀六艺,文化积淀与综合能力缺一不可。”因此,她广泛研读历史类书籍,旁听学校历史文化学院的中国历史及文化相关课程,还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拓展文本撰写、商业营销、美术设计等综合能力。

实现职业目标,既需要持续行动,还需要不断调整。马清楠仔细评估了当前的行动进程,近期,她将回归理论积累,在提升阅读量、阅片量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文化素养和科研能力。她表示,自己还规划了一份从大二到研究生的未来行动计划,“如果保持现有的学习状态,我可以保研到北京一所传媒类高校,但我仍做好了充分的备选方案。”

“未来之路,两个问题引我深思:在技术层面,如何创新跨媒介传播,让数字媒体与历史文化碰撞璀璨火花?在内容层面,如何在浩瀚深邃的历史文化与短小精悍的综艺节目中寻求平衡?我会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文化类综艺节目导演,用跨媒介的形式让中华文化穿越国界,走向世界。”面对未来,马清楠充满了信心。

王铁:做一名志为“强橘”、“理实”交融的果树栽培育种研究员

第二届四川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参赛选手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果树学博士四年级的王铁是站上全省决赛讲台的10位研究生之一。“出于对果树的热爱,我在本、硕、博阶段均从事果树研究,我的求职意向是果树栽培育种研究员。”他对评委说。

thumb_6f23b154-bb1d-4f69-9486-ac3aeca3a770.jpg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铁(受访者提供)

王铁对于行业现状有着清晰的认知,他介绍说,《晏子春秋》曾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充分说明中国柑橘历史悠久。目前,柑橘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水果产业,我国柑橘年产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但我国柑橘产业的痛点也非常突出。”王铁说,一方面是品种过分依赖国外进口,50%以上的主栽品种均源自国外;另一方面是国内柑橘以内销为主,产能过剩。同时,部分引进品种水土不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不健全,导致果实品质不佳、滞销现象频发。“‘果贱伤农’之景经常发生,作为果树学学子,我深感责任重大。”

尽管产业存在一定的困境,仍有许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在为中国柑橘事业的崛起而努力。在先锋榜样的引领和“川农大精神”的熏陶下,王铁立志做一名“理实”交融的果树栽培育种研究员。“基于职业目标,我希望前往四川农业大学或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工作。为了能胜任工作,近年来,我直面产业的痛点、难点,在攻坚克难的同时,提升了岗位胜任能力。”王铁说。

首先,直面品种桎梏。经过多年研究,王铁所在的团队选育出成熟期更早、风味更浓郁、市场潜力更大的‘雷早1号’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并完成了国家新品种登记和审定。在此基础上,他和团队成员前往省内20余个柑橘产区,从100余份材料中鉴定出品质优良的突变体材料2份,开展了38个杂交组合实验,培育柑橘杂交后代1000余株,成果为柑橘品种难题突破提供了宝贵材料。

thumb_05f2347a-9de9-4dc0-acf3-87ae7be78220.jpg

王铁深入果园,研究柑橘栽培及育种。(受访者提供)

之前,老果园品种更换时砧木与接穗搭配往往是盲目进行的,这种不当搭配导致了接穗嫁接存活率低、树体长势弱和果实品质差等问题。如何在现有低效老果园柑橘品种上科学嫁接新品种?王铁在导师汪志辉教授的指导下,历时6年,系统、全面地评价了不同嫁接组合砧穗亲和性、接穗生长和接穗果实品质的综合反应,形成了高接换种技术体系,破解了这一业界难题。王铁自豪地表示:“团队的成果为我省600余万亩柑橘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高接换种技术推广后,花高价引进的国外品种‘明日见’柑橘嫁接在一些砧木上裂果现象严重。面对挑战,王铁组织同学从导师手里接下任务。“最开始屡战屡败,但我们坚持不懈,耗时3年,发明了果皮调控技术,最终将裂果率从75%降到了20%。”利用该技术,王铁团队对邛崃市一家连续3年严重亏损的果园进行帮扶。今年,该果园整体产量较往年提升30%,新增产值超百万,果园负责人对王铁的称呼也从最初的“小王”变成了充满信任的“铁哥”。

在深耕科研的同时,王铁还不忘科技助农,把成果落到实处。针对果农病虫害识别困境,他的团队采集、分类病虫害照片5945张,自主研发了一款柑橘病虫害识别APP,有效解决果农病虫害识别困难的问题。他还前往雷波、美姑等地,开展专业技术培训50余场,把科学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助果农增产增收。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学问知识与农民需求精准融合。”王铁持之以恒地践行着,谈到未来的职业规划,他十分笃定:“我会坚守对果树的热爱,一步步成长为果树栽培育种研究员,推广优新品种,普及先进技术,为民排忧解难,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编辑/一审:郭路路        二审:杜蕾        三审:倪秀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