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委会2024学术年会观察
《教育导报》记者 钟兴茂
“双新”“双减”背景下,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滚滚而来,小学教育尤其课堂教学应该发生怎样的变革?为此,教师和校长又该有怎样的变化和坚守?近日,在德阳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委会2024学术年会,大咖齐聚、名师云集,共同探讨小学教育教与学的变革。
课堂要变:围绕核心素养培养 创新方式方法
“不要怕学生提问,好的教育和课堂就是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用结构化的问题去限制学生的思维。” 小学教育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锁明说。他在学术年会上,作了题为《教育教学应有的样态》的主旨报告,指出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配套新教材的逐步推行,一系列有助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领域的基本共识和变革方向。
那么,具体的课堂变革方式有哪些呢?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委会理事长李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和教学评一体化是实现小学课堂教与学变革的主要路径。“它们不仅直接改变着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环节设计、学习方式,更是直指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学科体系、知识传授、教学设计,轻综合运用、能力素养、学习评价等方面问题。”
为此,学术年会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名校长们专门围绕“实现育人目标的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索”展开讨论、交流经验。专家名师们认为,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教学都打破了传统教材单元、课时和科目的局限,将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要基于育人目标来确定,教学载体即主题的选择,要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连接了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要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
如何确保“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呢?专家们建议,首先要坚守学生立场,做到“评价人”而不是“评价分”;其次要强化课程意识,构建系统的目标体系。而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要强化评价研究,精准收集证据,同时兼顾多维的评价指标,将长远的和短期的、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相结合。
教师校长要变:做创生型教师和赋能型校长
“跨学科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跨学科的学习设计者和学习引领者。”关于教师在面临新的教育形势与课堂变革时,如何提升专业素养,同样是学术年会广泛讨论的话题。
分论坛上,清华附中大兴学校分享了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中,基于教师专业判断力提升的经验,让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权和思考空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开城现场“培训”跨学科课程开发的底层逻辑与关键技术 ;圆桌沙龙专家、名师进一步追问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路径,认为重点在教师观念的转变,难点在教师能力的提升;而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用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教学,老师们的数字化素养和技术运用以及教学融合能力都需要提升。
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和过程,要在实践探索中一点点累积,那么教师们如何转变观念,面对和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呢?
中国教育学会小专委副理事长,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在主旨报告《着力教师发展的“三个转型”,深化教与学的改革》中用生动的案例和深邃的哲思,鼓励教师们着力实现从组织要求到自我追求的自主性发展转型、从关注技术到重视人格的成长转型、从维持现状到创新实践的工作方式转型,将教学方法改革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将育人和育己相统一,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做自主型、成长型、创新型教师。
“教师观念的转变、能力的提升,关键在学校和校长如何支撑?提供什么工具?怎样托底儿?”小专委副秘书长,《中小学管理》杂志社副主编谢凡在分论坛汇报时的追问,道出了小学教学变革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校长教学领导力。
李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引领课堂教学变革时,既要注重“高位思维”,以更具系统性、前瞻性、时代性的思维,把握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又要能够“低位行动”,通过最基础、最直接的教学指导活动有效地将“高位”思考渗透、转化于“低位”的具体行动和操作,指导教师不断更新和改进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方法。
分论坛中,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教育集团、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等学校也积极分享了学校变革组织管理,赋能教师发展;人即项目,项目即人;探索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理念和方法。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校长要多为教师“搭台子、引路子、铺底子”,全方位助力教师成长,做赋能型的教师引领者,才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真正内涵与意义。
情怀不变:数智时代更要弘扬人文关怀
“居家远程教学能够实现知识的传授,但师生之间、同窗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更加必不可少。”李烈说,“学术年会聚焦教与学变革,但我们也关注变化中的不变。”她指出,如今应试导向、学业负担、盲目内卷依然存在,心有大我、言为士则、启智润心、勤学笃行、乐教爱生、胸怀天下的教育家精神就是应该坚守、传承、弘扬的“不变”。
同时,在面对和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时,李烈也认为要坚持教育的立场,体现 “人道性”,遵循人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揠苗助长,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新技术的运用不在于是否先进、新颖,而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无独有偶,李明新也格外强调人文精神的弘扬。他在报告中说:“在技术变革备受瞩目的当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人格才是育人的根本。”他多次强调,将教学方法改革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认为在智能时代,教师更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自身人格影响学生,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此外,在“数智赋能的课堂教学实践”分论坛中,各学校的的校长们从数据要素化,进行全过程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实现全方位数据赋能;业务全景化,数字技术支持的业务场景覆盖教学考评管;教学智能化,基于智能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学习平台和工具;发展生态化,打造一体化智能学习环境等不同的方面分享了做法和经验,但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学人本化,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