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高校的主要职责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更好进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指出,“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主要职能,发挥着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学科专业是高校生存和发展基础,是其核心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高校应建立健全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机制、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优化机制,科学合理布局和建设学科专业,实现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协同发展,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准确把握科技产业发展趋势,前瞻布局学科专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着经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科技创新驱动着产业发展,衍生了产业新模式和产业新形态,而产业系统化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将重新定义人才与人才质量的内涵特征,从而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以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成为学科专业建设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将重塑高等教育形态,创新提高质量、调整结构的内涵式发展机制将成为高校发展主题,构建起与内涵式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以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成为学科专业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键时期,学科交叉融合极大地拓展了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加大了全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科学技术进步速度越来越快、技术迭代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创新迭代的速度瞬息万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产业发展新趋势既带来了跨越赶超的机遇,也存在差距加大的系统性风险。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新变化、新趋势、新挑战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因此,在科学预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聚焦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既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加强学科布局顶层设计,推进优势学科、学科群的快速建设,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设立交叉学科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群,构建特色优势专业群,形成以科技发展趋势引领人才培养模式,以赢得国家在高质量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的先发优势,掌握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战略性保证。
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优化学科专业。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根本出发点。一方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加强对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在全面理解掌握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专业建设原则,突出特色和优势,聚焦学科建设与高质量人才培养内在关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形成优势学科群和专业群。根据“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要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不断增强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适应性,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要密切关注各地、各行业、各部门的人才需求状况,系统分析人才发展总趋势,既需要积极建设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以满足科技发展对新兴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又需要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建设学科、发展专业,形成产教融合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建设形成适应新兴战略性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急需、紧缺需要学科专业发展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适应性保证。
对焦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动态优化学科专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人才培育质量。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最终体现在人才市场上,因此,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关注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这客观上既要求国家政策、人才市场、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同频共振,也要求高校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指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学科专业设置科学、教学计划执行有力,切实增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兴趣、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产业变革要求的适应性,创新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一方面,分类分层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分类分层的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是建立在不同高校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不同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基础上的,是高校围绕人才培养核心任务而进行科学分工协作、差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分类分层学科专业建设意味着高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应遵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形成学科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的高效融合。研究型高校应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学科专业建设,打造支撑科技发展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学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以有效满足科技前沿、重大产业发展对产业领军人才、卓越工程人才的需要;应用型高校应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应强调地方性和在地化,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另一方面,多方协同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新行业、新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人才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显著增加改变了学科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变化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动态适应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市场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基础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质量优先的学科专业建设原则,进一步发挥好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形成三方有效协同的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体制,完善有进有出、有增有减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市场化保证。
加强评估制度建设,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学科专业建设具有丰富的实践性,是投入—转换—产出的动态过程,对其进行科学评估是保证学科专业建设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评估制度建设是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坚决贯彻落实学科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既要通过严格的内部自评与公正的外部评估相结合,切实保障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又要不断完善评价制度,推进管办评分离,委托第三方分年度进行学科专业建设评估,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监测机制,为高校削减、淘汰评估不达标的学科专业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完善评估参与机制。加强学科专业评议专家组织建设,在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建设专家作用基础上,建立健全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与行业、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及时掌握工作岗位需求变化,删减成长性欠佳学科专业,快速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主动适应能力和应变性,推动学科专业内涵式和高质量发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性保证。(王贵 刘烊铭)
教育导报微信
教育导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