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以网信事业发展新成效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玉春        2024-06-20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

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以网信事业发展新成效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教育厅党组成员  杨玉春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和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信息革命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对网络强国建设提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让我们既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当前,网信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防范风险,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主动性,统筹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有力推进高校网络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网信事业发展新成效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筑牢维护网络安全的铜墙铁壁

(一)持续深化理论学习,牢牢把握网信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信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网信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恢弘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历史担当、深厚的人民情怀、宽广的全球视野,把党对网信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全新高度,是新时代新征程引领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网络强国的行动指南。全省教育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大力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应用,以信息化、数字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综合防护,筑牢网络空间安全防线。

(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对网络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网络安全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确保网信事业的正确方向,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有效调动汇聚各方力量,形成保障网络安全的磅礴之力。要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扛起党委(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网络安全政治责任,确定网络安全职能部门和职责,明确工作标准和保护对象、保护层级、保护措施;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明确学校网络安全的主要目标、基本要求、工作任务、保护措施;把网络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机构,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推进网络安全技术迭代升级。

(三)加强形势分析研判,提升师生防护技能和网络素养。近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防护水平均有了较大提升,但是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是攻防两端的能力较量,网络安全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一方面,由于不少高校都掌握着某一方向的前沿技术和科研资源;另一方面,相对于国家机关和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高校人员构成复杂,既有专家教授、教职员工和大量学生,又有物管工勤、商超食娱等大量服务保障人员,网络安全教育和管理难度大。高校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件,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高校要持续加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通过专题培训、攻防演习、“校园日”活动等举措,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升学校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技能,营造网络空间安全环境。

(四)健全工作制度机制,织牢织密网络安全防护网。高校要完善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防范和应对常见网络安全风险的操作指南,健全网络安全工作制度。要周期性从网络安全管理措施、防护技术措施等方面开展自查评估,开展数据安全风险、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及邮件系统和邮件数据清理排查,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风险评估,加大技防投入,切实保障数据和信息安全。要按规定完成定级、备案、测评和整改等工作,强化网络资产统一管理,规范安全风险漏洞通报处置,做好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工作。同时,要落实推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要求,规范正版软件采购、使用及资产管理,提高软件使用效率和使用情况监控,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高校软件正版化。

二、提升数字领导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一)充分认识提升数字领导力的时代意义。高校领导干部发挥着学校管理的掌舵领航者和政策落实的协调组织者的作用,其政策执行力至关重要。政策执行力既包括扎实的行政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也涵盖了其在政策理解、资源整合、危机应对、跟踪问效、创新实践等多方面展现出的素质和水平。领导干部教育政策执行能力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宏观教育政策实施结果的好坏,进而对整个教育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已经站在了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新的质量观与发展观,不仅对宏观教育决策和教育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素养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逐渐成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具备数字素养意味着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政策信息,精准地分析政策要求,创新地制定执行策略,从而全面提升政策执行效能。

(二)认真领会数字领导力的现实含义。领导干部数字素养包括对数字化教育趋势的深入理解,对数字技术工具的熟练掌握,以及对数字化管理策略的创新应用。首先,具备数字素养,可以高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各类与教育政策执行相关的数据,更准确地把握政策执行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从而提高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在数字化时代,学校领导干部通过数字平台和技术手段,能够与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实时互动和沟通,有助于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减少沟通障碍和误解,形成政策执行的合力。第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学校领导干部能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政策要求,探索新的执行策略和方法,还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不断优化政策执行流程和提高执行效率,实现政策执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准确把握数字领导力赋能执行力提升的方法路径。对领导干部来说,政策执行过程是对政策内容和方案的重构,不仅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理解教育政策的根本原则,更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转化,将“文本政策”转化为“实践政策”,把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办学行动。在这一过程中,数字素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数字素养有助于领导干部更高效地获取和理解教育政策信息,推动教育政策执行“从教育经验走向教育科学”。其次,数字素养有助于领导干部更好地实现政策重构,将教育政策从“空中”落地到“校园”。第三,领导干部要扮演好既是执行者又是协调者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拥有数字素养的校长能更高效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能深入了解各方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协调措施,实现利益平衡。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可以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学校组织再造,创新协作方式,从而提升学校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探索建立提升数字领导力的机制办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成为必修课。领导干部在提升个人数字领导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学校干部师生的数字素养提升。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数字教育培训体系,增加数字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统筹用好院校、党校、学习平台、科技企业等资源,将数字教育培训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设置差异化的教育培训内容,并把数字素养提升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要打造促进领导干部数字素养提升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高端数字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将数字化履职能力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建立适配数字化履职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要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中锻炼和提升数字领导力。增强领导干部的大数据思维,培育领导干部的数字意识,提升领导干部利用大数据和数字化手段履职尽责的能力,提高领导干部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变革、学校治理、服务师生全面融合的能力,打造更多数字化应用场景。

三、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深刻理解数字技术生产力与教育内部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数字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变革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视听化教学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网络教育阶段、移动互联网教育阶段、智慧教育阶段。数字技术作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在不同阶段推动教育教学在学习环境、教育资源、师生素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发生系统性变革。但是无论在什么时期,采用什么教育方式,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不变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推进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模式等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以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向纵深推进,助力构建中国特色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

(二)准确研判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时代之变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质量标准趋于多样化、学习形式趋于终身化、人才培养趋于个性化、治理需求更加现代化。因此,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成为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校面对这一机遇,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准备尚不充分:一是数字化思维的缺乏以及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将直接制约和阻滞高等教育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二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基础底座仍不坚实,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数据要素质量不高、共享不畅,区域、校际间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三是围绕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制度、新机制还相对缺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深度与广度,限制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安全有序发展。

(三)积极重塑高等教育数字化新范式。一是塑造精准化、协同化、个性化的育人方式。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实践活动,促进教育内容与形式创新,更强调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协作沟通、数字素养等能力,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大批复合型创新人才。二是塑造开放化、多元化、融通化的办学模式。人机协同、开放共享的办学模式促进教学过程、技术应用、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形成开放化、多元化、融通化的办学格局。三是塑造智能化、便捷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基于数字化教育管理平台,能够为管理者在决策制定、结果分析、风险评估、政策优化等方面提供帮助,实现更加精准、更加科学的过程管理。四是塑造集成化、一体化、高效化的保障体系。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强调建立互联互通、即时高效、动态共享的数字管理与保障体系,推动高等教育保障机制从封闭、孤立走向开放、合作,确保高等教育安全、健康、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今年,教育部提出了教育数字化“3I”理念: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各高校积极探索,用好国家平台促进教育教学,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四川正着力推进省级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将对省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进行重构。高教、职教平台要实现“用得好是真本事、离不开是硬道理”,还必须在机制体制上变革创新,构建成果互认机制,实现学分银行、微证书数字认证、电子文凭等互认互通,支持各类教育途径、教育场景下课程学分的积累与转换以及学历学位资格的认定等等。

(四)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变革与挑战。一是培养重心要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人工智能正在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唾手可得,高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从“0”到“1”的创新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协作沟通能力,加速教育的“选、教、学、考、评”各环节从“知识为主”向“能力为先”转变。二是专业结构要从被动调整向主动升级转变。高校必须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需求,前瞻布局一批未来新兴专业,升级改造一批现有传统专业,淘汰撤销一批陈旧落后专业。有关高校要主动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教学要从“师生交互”向“师/生/机”深度交互转变,“师/生/机”三元交互的教学模式成为变革方向。四是学生要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要积极搭建智慧学习空间,探索新型基层学习组织,有效支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学习范式。五是评价要从“结果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要适应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全量化、智能性的多维度、过程性、科学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下一步,教育厅将结合教育部工作安排,因地制宜设立省级数字化项目试点,以项目牵引探索四川教育数字化发展之路。


编辑/一审:杜蕾        二审:倪秀        三审:刘磊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