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蓉沪两地“跨学科项目化学习+AI赋能的循证教研”研讨活动举行,共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道

王浚录        2024-04-22
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

    《教育导报》讯(记者 王浚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和AI赋能的循证教研已经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趋势。当成都与上海的教研工作者携手,会碰撞出怎样的灵感?4月11日,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蓉沪两地“跨学科项目化学习+AI赋能的循证教研”研讨活动在成都市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与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同时举行,探索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新模式,以及AI技术在教研中的创新应用。

成都市各区(市)县教研部门的教育信息化负责人、初中语文教研员与100所成都市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实验学校骨干教师;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学科教研员与学科教师分别在蓉沪两地会场参加活动。

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成都市教科院副院长黄祥勇在致辞中表示,项目化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此次活动,将有助于推动项目化学习和AI支持的循证教研模式在蓉沪两地深入实施。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沈子兴说:“沪蓉两地在教育特色上各具优势,值得相互学习借鉴。本次活动以‘践行新理念 拥抱新技术 变革教与研’为主题,有效落实新课标,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24417035601313

随后,依次展示了上海项目化课程《中国古代文人的“花”样人生》、成都项目化课程《教科附万物,与您一起,生生不息》。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教师赵仪将语文学科与生物、美术、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巧妙结合,通过真实探究活动,促成学生对中国传统“花”文化和中国古代特有审美志趣的深度理解。成都市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教师张思媛则把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小组制作的校刊内容进行了现场展示,学生小组分别介绍本组制作的电子校刊作品。

在点评环节,有关技术支持老师与成都市教科院、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的教研工作者对两节课程进行了点评。他们肯定了两位老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的创新之处,对课堂的时序分布和问答模型作了详细解读,还就如何进一步优化项目化学习、更好地发挥AI在教研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圆桌论坛上,蓉沪两地的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围绕活动主题,深入探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与AI赋能的循证教研的优势、挑战和实践策略。

对于语文学科如何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都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黎丙成认为,关键是要找到语文学科特质和跨学科特质相结合的点,还需要处理好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解决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郁晓华谈到,通过AI,能够采集课堂教学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协助老师对全过程进行回顾。“与此同时,技术模型或标准的权威性,也可能影响输出的教研评估报告的说服力。”

此外,对于“学校开展AI赋能的校本教研的可行路径”“平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与传统教学的方法”“初中语文学科实施项目化学习的方法”等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周雄俊、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科研室副主任秦岭、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教师发展部主任张电春、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教师罗建兵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圆桌论坛之后,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丁书林作《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要义——在真实性情境中学习应用知识并发展素养》专题报告。丁书林分析了基于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的含义,比较项目式学习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区别,强调了在真实性情境中进行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落地项目化课程、形成以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成都市教科院大数据与监测评估研究所的副所长陕昌群为本次研讨活动作总结。她用“设计之美”“技术之美”“创造之美”三个关键词肯定了本次研讨活动的价值,并期待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推进蓉沪两地教研工作者的联动与交流,把所获经验运用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一审:夏应霞        二审:倪秀        三审:刘磊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