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育“心”先治“家”——专访四川省特级教师、注册心理咨询师李晓玲

本报记者 葛仁鑫 刘磊        2023-11-03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谈起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多家长都感到无从下手。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何在?如何科学应对?父母日常该怎么做?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四川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晓玲,她也是一名注册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讲师和测评师,有着多项学生心理教育科研成果,为全国培养家庭教育分析指导师逾百名,让我们一起听听她的建议。

学生心理问题高发

80%根源在家庭

家庭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稳定、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家庭环境中的负面因素也极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在我们辅导的案例中,80%的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在家庭。”李晓玲说,学生表现出的最常见心理问题都与家庭环境中的负面因素一一对应:

“自卑”往往来自于过多的指责。12岁以前的孩子,更多的是依靠外界评价来建立自我认知,父母认为孩子是什么样子,孩子就觉得自己是什么样子。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味地打击、否定、批评,通常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老话常说,我们有两只眼睛,一只看人的优点,一只看人的缺点。”李晓玲表示,“在家庭教育中,我更建议家长们把看缺点的眼睛适当闭上,把看优点的眼睛睁大,把关注点放在发现和欣赏孩子的长处上。”

“无能感”常常是因为父母的过度包办。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以及想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父母往往过多地替代孩子完成一些事情,总让孩子读好书就行,其他事情不用管。等到孩子日后需要独自面对时,一些生活上的事便无从下手,此时父母又责怪孩子这也不会做、那也不会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无能感。一些父母出于安全考虑,总是限制和剥夺孩子的“探索欲”,孩子无法通过体验生活累积经验。此外,还有不少父母受社会影响,给孩子提出高于实际的目标和标准,孩子多次无法达到要求后,就会在心理上否定自己,感到无助与无能。

“人际交往能力差”则很可能其父母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有问题。例如,家长下班回到家后,讲起工作上的事就抱怨同事、抱怨领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以“外归因”的方式认识和解决问题,认为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是别人的责任,因此也学着抱怨同学、抱怨老师。此外,家庭成员在处理彼此关系时,倘若使用语言暴力或者肢体冲突来解决问题,自然也为孩子做出了反面的示范。

家庭的不稳定因素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的过度保护则让孩子受挫能力差……“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深厚的家庭烙印。”李晓玲指出,在心理咨询中,除了针对学生开展辅导以外,还要对其父母以及家庭进行治疗,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预防大于治疗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如何科学应对学生心理问题?李晓玲认为,预防大于治疗,将心理教育工作前置尤为重要。“很多人都是在出事以后才关注心理问题,而对于心理健康来说,‘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在预防心理问题的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莫过于认识不足。“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李晓玲谈到,我们能直观地关注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业成绩等,而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变化则很容易被忽视,即便家长注意到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处理技巧,导致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此外,学校围绕教育教学开展日常工作,很难时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还有社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不够,甚至学生自己都没有科学认识心理问题等,这些因素都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情况在大为好转。”李晓玲说,观念的转变让大众认识到,只有家庭、学校、社区、医院等主体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而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陷入另外一个误区——迷信药物。“随着医学的发展,药物治疗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有着很好的缓解作用,但不要认为一味地吃药就能治好心理疾病。”李晓玲说,心理治疗基于心理机制,而医药治疗基于生理中的病理机制,两者并没有完全契合,过度用药产生的副作用会给孩子造成长远影响,必须寻求专业意见。

“Hold” 住孩子的心

给家长3条实用建议

孩子心理问题的防控是每位家长都应该重视的事情,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呢?李晓玲认为,不同的家庭各有其侧重点,但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适用以下3条建议:

第一,父母要懂孩子。“很多人说,我们小时候被父母怎么打、怎么骂,都不会出心理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打不得、说不得呢?”李晓玲谈到,这种看法忽视了时代和环境的变化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前物质相对匮乏,人们更加看重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而现在的孩子对于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他们更加希望自己能够被尊重。所以,“作为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实现良性的沟通。”

第二,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有的夫妻在孩子出生以后,把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如果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或恃宠而骄,或认为自己被所有人监督,没有一点个人空间。如此,便很容易行为失当或产生叛逆等心理问题。而从家庭的角度看,如果配偶之间互不关注,会加剧家庭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给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李晓玲说:“所以我们常常建议,父母不妨在孩子面前秀秀恩爱,多把关注点放到对方身上。夫妻关系才是一个家庭的基础,同时,它也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孩子成年后的婚姻关系。”

第三,父母一定要学习。有这样一个常见的现象:家长自己没有实现人生理想,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你的理想就应该你自己去实现啊。”李晓玲说,“即使孩子以后做到了,孩子的成功也并不等于家长的成功。”现在很多时候,家长要求孩子不看手机、多看书,而自己却是手机不离手,从不阅读,“他们忽略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此外,家长的教育方式是从自己父母身上传承下来的,而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孩子的特点,所以,家长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知识学习,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编辑/一审:张文博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