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纸》
汪帆 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ISBN:9787534096044
■周洋
曾几何时,一部由央视推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风靡全国,让人们感受到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的独特魅力,也让中华文化中的匠人精神重放光彩。刚刚读完的这本《寻纸》,作者汪帆女士就是浙江图书馆的一位古籍修复师。她每天的工作是与古籍善本打交道,手摩指触各式各样的古代纸张。
所有源于热爱的付出,终将在某一时刻照亮生活的路。汪帆最初入职时,只认得白色是宣纸、黄色是竹纸,对横竖帘纹、纤维走向等专业术语一头雾水。凭着浓厚的兴趣引路,加上勤学苦练的钻研,她逐步精通纸张研究及其各旁支体系,成长为一名慧眼识纸的古籍修复高手。随着认知的提升、眼界的扩大,汪帆已不满足于对纸样库中已有品种的掌握和运用。2013年启动的全国手工纸生产大调研,让她意识到在天南海北不为人知的广袤地区,还有许多古法手工纸如苔花般独自绽放。于是,汪帆希望通过现场考察寻找那些几乎销声匿迹的古法手工纸工艺传人,为这门古老的技艺保留薪火传承的希望。10年间,她深入偏远山区的造纸作坊,拜访那些默默无名的古法造纸手艺人,一边行走,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一边思考,足迹遍布13个省(市、区),收集了近30种古法手工纸的详细资料。她将陆续写下的22篇文章,配上一路拍摄的独家照片,汇编成这部《寻纸》奉献给广大读者,完成了一次关于中国当代手工纸的博物书写。
冯骥才曾经说过:“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救火般的速度和救火般的精神。”这句话深刻影响了汪帆的寻纸之旅。她背上行囊,加快脚步,以最好的状态向着最高、最远处行走,第一站就选择西藏,徒步奔赴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神山,寻访雪拉藏纸。这是一种用狼毒草制作的纸张,狼毒草在藏语中被称为“日加”,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毒性非常大。但它却是古法造纸的天然原料,当地人采狼毒草,去其花茎,用其发达的根部做原料,经蒸煮、搅拌、打浆、浇制等多道工艺制成狼毒纸。西藏空气稀薄,天气干燥,加之有毒的草可防虫蛀,用这种纸书写、印制的藏传佛教古籍经卷,除自然磨损和风化破裂外,绝少见到虫蛀现象,因此狼毒草被誉为“写印馆藏文献资料的极品”。在位于拉萨西南方向的尼木县,汪帆见到了非遗传承人格桑丹增,由他引路,走进设备简陋的作坊工棚,亲眼目睹一位藏族老人从刀削狼毒草根茎到出锅浆料烧制造纸的全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被汪帆详细地记录下来,每一个工作场景都得到完整准确的呈现。
汪帆的寻纸之旅,是把见闻、感受、观察、思考融为一体,以更谦和、更真诚的态度,去体悟中国传统手工纸生产者的执著、热忱和情怀。在她的笔下,有福建深山里长满青苔的纸槽火墙、浙江山溪边成堆晾晒的竹料、沙漠绿洲里的桑皮纸作坊,有磨纸的天珠、抄纸的竹帘、挂纸的麻刷,每一处工坊,每一位匠人,每一个细节,仿佛都在诉说着“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的古老训言。汪帆在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的寻纸之旅让我印象深刻,被称为“活化石”的傣族手工纸造纸技艺延续800多年代代相传,全村196户村民中有180多户在做手工纸,古时用作抄佛经,如今包装普洱茶,真是蔚为大观。而纳西族东巴纸的历史更为悠久,制作起来颇费时间,从蒸煮、漂洗、打浆、晾晒、碾压,往往需要投入数天时间,但他们拒绝机器化生产,要的就是那份无可替代的纯手工质感。
应当说,国人对于纸并不陌生。它不仅在文房四宝中占据一席,造纸术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或许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言:“熟知非真知。”对于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我们其实所知甚少。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当下,很多人的耐心或许都无法看完一个5分钟的短视频,遑论十年磨一剑的钻研。从这个意义上讲,汪帆的《寻纸》远不是写给古籍保护领域业内人士的专业读物,她那温婉细腻的笔调、执著坚定的决心、格物致知的精神,足以慰藉现代都市里每一颗浮躁的心灵。
教育导报微信
教育导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