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芦溪一小前身是芦溪小学,始建于1907年,古称“涪江书院”,又名“涪江小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健康向上。现有在校学生2300余人,47个教学班,在岗教师100余人。
学生课后服务是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是切实发挥学校课后育人的主渠道。课后服务也是教育部门落实惠民措施“最后一公里”的主动担当,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主阵地”。在落实“双减”的大背景下,芦溪一小开发并打造“弘扬民族文化,演奏世界乐章,让最有魅力的中国音色,被世界听见”的以民乐为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让农村孩子在学校也能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醉人风韵,领略传统文化的诱人魅力。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行政领导、艺术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规划和实施。围绕特色课程体系开设社团类课程近20门,利用场地和师资优势,开设了体育类课程如排球、足球、篮球等项目增强学生体质,降低近视率和肥胖率;艺术类课程如扬琴、琵琶、二胡、中阮、笛子、葫芦丝、古筝、超轻黏土、剪纸等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劳动类课程让学生具备劳动素质,弘扬劳动精神。课程形式丰富多彩:体育类课程的体验式学习、学科类课程的项目化学习、艺术类课程情景化学习,突破了学科教学的边界,也打破了教室和学校的围墙,引导学生更好地聚焦时事、探索世界。
学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促进学校民乐团可持续发展,在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竭尽所能为课后服务训练提供师资、场地、设备、经费等保障,累计投入经费40余万元。通过重新规划学校布局、调整功能室安排等方式,保障训练场地基本落实。重新装修民乐团汇报演出大厅,借力社会资源,顺利建成“壹基金梦想足球场”,极大改善学校运动条件。
学校民乐团多次为学校师生、到校参观的来宾,以及学校承担的各级各类现场会作汇报展示。每期为全校师生汇报表演;先后在全县教体系统党建工作现场会、中小学田间运动会开幕式上展示民乐团风采;在“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学典礼,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民乐团都要作专场演出。
全校各具特长的教师深入到各班,让学生尽可能充分体验到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掘学生潜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这里,真正看到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脸,听到了孩子们发自肺腑的笑声。课后服务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成为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的有效载体,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突破口,成为孩子们喜爱的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和精神家园。
芦溪一小通过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特别是“葫芦娃”民乐团,激发了孩子兴趣,培养了良好个性,发展了艺术特长,减轻了学业负担,让孩子站在金色童年的舞台正中央,尽享花开之美。学校先后荣获绵阳市示范小学、绵阳市甲级校风示范学校、绵阳市德育先进集体、绵阳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绵阳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绵阳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获 “星星河”全国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三等奖”、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试验县课题研究“先进单位”、绵阳市2020年义务教育先进学校、绵阳市2021年教育质量A2类“特等奖”、三台县文明校园、三台县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阳光下成长”艺术表演类“特等奖”、三台县传统文化进校园暨第三届经典诵读“特等奖”、连续多年荣获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综合考核“特等奖”。
学校将牢牢抓住“双减”工作机遇,聚焦重点关键,以最实、最优的举措落实“双减”工作,以最大合力实现“双减”目标,让“幸福”“满意”“高质”成为学校教育的鲜明标识。不断创新课后服务的形式,深化课后服务的内核,增强内容的适切性、选择度,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致力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综合素养,让课后服务为全面育人助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