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矢志守护 天下安康 ——西南医科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8-03-16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在川滇黔渝结合部,长江沱江交汇处,中国酒城泸州,坐落着一座医学领域高等学府——西南医科大学。

“六十多年来,学校秉承朱德委员长‘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学好现代医学科学,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殷切期望,砥砺奋进、一路前行。进入新时代,该校将按照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优势再提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重点求突破的思路,探索出一条建设区域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谈及学校的过去和未来,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医科大学校长何延政充满自信与自豪。

 

忠山城北 满园芬芳

西南医科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建于1951年的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后历经泸州医学专科学校、泸州医学院等发展阶段,2015年,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一路走来,学校不忘初心,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秉承“厚德精业、仁爱济世”的校训和“自强不息、守正出新”的精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现已发展成为四川省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及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的预防医疗康复保健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健康产业服务中心。

目前,学校拥有忠山、城北两个校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180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拥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2016年7月,根据汤森路透公司《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数据显示,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成功进入 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四川省第五所拥有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的高校。学校承担了“教育部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是“四川省心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关系;举办了中国酒城国际心血管研究高端论坛、肿瘤医学高端研讨会等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进一步加大对南亚地区留学生的培养,先后为巴基斯坦、印度等培养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400余人,这批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留学生,成为了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友好使者。

“三有八能” 练就妙手

2017年11月17日,西南医科大学举行2017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700余家用人单位为4100余名应届毕业生提供了2 .2万余个工作岗位,供需比达到5:1。在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如此高的社会认可度,源自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

“临床医学的本科教育作为整个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筑基工程,重在培育岗位胜任力,贵在塑造医德品质。只有将这两条主线有机融合,一体化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才有质量,人才培养才有质量。”西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廖斌指出。

长期以来,西南医科大学在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八大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三有八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三有”,即有社会担当,有创新精神,有人文情怀;“八能”是指,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养;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

校长何延政介绍说,学校构建出了“六力和合”协同机制,推动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确立了“三有八能”人才观,“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个性发展和有利于发现问题”教学观,“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结合”学习观,充分发挥理念的引领力;通过积极推行“扁平化管理”为核心的项目负责制和校院两级联动管理模式,形成学术与行政二元组织系统,保障改革的学术力;形成以“长江学者”徐建明教授为龙头,“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各级教学名师为关键,骨干教师为中坚,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塔型师资团队;通过整合临床医学“高标准专业平台、高层次学科发展平台、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构建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综合系统;构造“人文+创新创业+实践”的核心素养系统,综合改革有可持续力;协同育人制度打通部门壁垒和协调资源,综合改革有协同力;通过构造并在实践中运用“人文+创新创业+实践”为核心的人文素养生成系统,提升学生学习可持续力。

“三有八能”的指引和“六力和合”的助推下,西南医科大学人才培养成绩硕果累累:

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据国家考试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临床医学专业通过率为86 .90%,位列全国第28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通过率为91 .18%,位列全国第7位;口腔医学专业通过率为89 .06%,位列全国第7位。该校连续9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全面高过全国平均水平。

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也捷报频传。6次蝉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连续2次获国际口腔医学本科生操作技能大赛一等奖;斩获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知识大赛“最佳新人奖”等。

教师队伍同样不甘落后。近3年来,荣获省级以上教学奖励32人次;26名教师参加全国全省专业学(协)会教学比赛喜获佳绩;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

杏林仁心 为国担当

长期以来,西南医科大学坚定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着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以3所直属附属医院为依托,服务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近4000万人民健康。附属医院先后成功开展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四川省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等,积极推广颅脑创伤精准医学治疗、肿瘤 MDT诊疗及近距离靶向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在“5·12”汶川地震、甘肃玉树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出色,多次受到表彰奖励。

针对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缺医少药,对高素质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有着较大需求的现状,学校投入了大量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帮助提升域内县区乡镇医疗卫生水平,在对口扶贫村建立了乡村级医疗卫生站的远程会诊点;主动承担起培训区域内乡镇医生的义务,制订针对性培训计划,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进驻农村、扎根基层。

建校66年来,西南医科大学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专门人才10万余人。毕业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川渝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骨干,特别是在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西南医大学子更是成为中坚力量。

廖斌介绍:“未来我校将在合理配置区域内医疗资源等方面承担更多的任务,切实提升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医疗保障整体水平,努力成为川南经济区经济增长、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人民健康保障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为创新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省级大学科技园和泸州市医药产业园区为依托,与多家医药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探索“政产学研”体制机制创新,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和促进企业研发技术提升。

何延政表示,“在与地方政府对接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摆正自身位置,积极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正是由于与地方政府形成了融洽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实现了双赢的发展局面。”

西南医科大学充分发挥智力密集的优势,为地方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当好党和政府的“外脑”。校长何延政撰写的《发挥互联网优势履行参政议政职责的思考》获农工党中央“2015年理论研究优秀论文三等奖”和“2015年度全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三等奖”;先后参与全民预防保健工作等专题调研,为党委政府决策积极建言献策。

1月24日,何延政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首次亮相全国两会,他的提案重点关注基层“老少边穷”,尤其是集中连片扶贫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基层全科医生队伍“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

在校领导的引领带动下,2018年四川省、泸州市两会期间,学校23名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地方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热点,提交了建议、议案和提案36件,受到广泛关注。

“站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西南医科大学将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力实施学校‘135’发展战略,以临床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等特色优势学科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医科大学而不懈奋斗。”何延政对学校未来发展满怀信心。(陶瑞宇 谢明雄)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