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巴山蜀水里的玉米“育种家”

        2018-01-22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高级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农学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图为荣廷昭院士(受访者供图)


    踏实、勤奋、睿智,是周围人对四川农业大学荣廷昭老师的一致评价。1957年,荣廷昭从四川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投身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荣廷昭的研究受到很大冲击,一度被迫停止了教学科研工作,他的育种材料完全丢失殆尽,没有试验田,也没有科研经费。他与几位同事又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开始科研积累与奋斗。

    最初的试验田地就是在濆江桥旁边的一小块农田。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他便在玉米育种上取得了成绩,先后选育了川单8号、川农三交2号、川单9号以及后来的川单10号、11号、12号、13号、14号等川单系列新品种,其中,川单9号于1995年被农业部遴选为全国十大农业新品种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荣廷昭一直坚持科学研究,为了推广川单系列新品种,保证亲本繁殖、制种纯度与高产,他走遍了巴山蜀水。

走在玉米研究前列

    上世纪80年代,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普通玉米遗传育种,通过荣廷昭及老一辈教师的努力,到上世纪末,玉米遗传育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他选育的杂交种最高峰时曾覆盖了四川省三分之一的玉米种植面积。

    就在常规玉米势头高歌猛进的时候,荣廷昭以超前的眼光意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甜糯玉米需求势必日益增强。于是,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甜糯玉米的研究上。截至2015年,玉米研究所审定了多个甜糯玉米新品种,其中包括产量高品质好的甜玉米品种荣玉甜12015荣玉糯9也通过国家审定。荣玉甜1是西南地区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甜玉米新品种。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依据国际上农业发展的经验,四川省发展畜牧业势在必行,而发展草饲畜牧业又是四川省和国家今后发展的重点,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发展畜牧业不与农业争地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思想,他提出利用远缘杂交来发展饲草玉米,经过十多年持续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审定玉草系列饲草玉米新品种4个;发展饲用作物,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四川省草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已列为四川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生物技术才开始兴起,荣廷昭意识到生物技术将会给今后的作物遗传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冲击和发展,他大力支持玉米所的年轻人从事玉米分子生物学研究。同时,他着手建设了学校首个作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玉米研究所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不仅赶上全国研究步伐,且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国家日渐成熟的人造卫星返回技术,荣廷昭认识到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创造玉米遗传变异,就筛选特异种质搭载我国返回式卫星,从此开始了太空育种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是我国最早进行玉米太空育种的少数几个科研单位之一。

把未来交给年轻人

    荣廷昭认为,未来是年轻人的。他十分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和对团队发展的考虑。在平等、自由、宽容、竞争的团队文化下,玉米研究所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这与荣廷昭倡导的大力支撑、培养年轻人的团队文化息息相关。

    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荣廷昭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

    荣廷昭一直强调玉米育种研究不要搞低水平的重复,要搞商业化育种、链条式育种,把育种工程分为流水线,提出了三段式育种。把科研人员根据他的特长和工作需要,相对固定在流水线的某个环节,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避免低水平重复。玉米研究所这方面工作受到全国同行的肯定与赞赏。

    有一位全国玉米遗传育种知名专家和前辈曾评说:在全国玉米遗传育种的单位中,能够像四川农业大学一样,形成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全国也不多见,这可能也是玉米所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荣廷昭院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销售一粒假种子

    除了在科研上取得巨大成果,荣廷昭一生情系三农,一切为了农民和农业着想。为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他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当培育出新品种就可配制一些杂交种子出来,在雅安直接向农民销售并进行指导生产。当时川农的杂交玉米种子在雅安赢得了很好的声誉,除了品种优良、产量高、抗病等优点之外,更重要的是销售的种子没有假冒伪劣,且服务态度非常好。荣廷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在销售种子的时候中午不休息,因为农民中午不会休息,要在这个时间段来买种子;哪怕农民购种只买半斤或二两种子,也要卖给他。他说:看到一些商业部门的服务态度不好,我们就感到很难受,农民来买种子的时候,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荣廷昭一直大力倡导和支持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尽快将新品种推广到农民手中。上世纪80年代初就成立川单系列的科研生产协作组来推广品种,把育成的优良品种更直接、更快、更好地去服务生产,为三农服务,对于科研成果的推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荣廷昭始终坚持把科研成果、品种尽快推广到农民手中,不销售一粒假冒伪劣种子,要销售农民信得过的种子。

    如今,已80岁高龄的荣廷昭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对事业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农民和农村的责任,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教育报)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