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从童心出发,带来真实课堂的力量

        2018-01-08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第33届名师示范课观察

“一天,我正在晒太阳,走过来一个人,用他的手机扫了我‘腰部’的二维码,嘴里嘀咕着说:‘好啦!可以骑车喽!’说着就骑上了我。”在一篇《可悲的我!》自述作文中,四年级孩子采用拟人手法,描述人们对共享单车的破坏。

这是以“规则”为主题的最后一堂课上,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姚嗣芳带着孩子们一起完成的写作。从课前生字词的预习,到课上一组课文的学习,再到调查生活中破坏规则的行为,形成调查报告,学写自述作文。4堂课构成了完整的链条,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发现,带着童心和童趣深入认识“规则”。

日前,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举行“主体学堂”研讨会暨第33届名师示范课展示活动。课堂上,孩子们成了探索和学习的主角,课程设置采用儿童视角,带来尊重生命和真实课堂的力量。

姚嗣芳的示范课上,学生的陈述让师生开心地笑起来

邵家志的课上,学生踊跃发言

构建整体,学习在深度上得以拓展

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一般单篇地给学生讲课文,容易导致知识零散、主题不集中的弊端。姚嗣芳领衔的语文教研组开展语文嵌入式大单元教学”实践和研究,以专题形式进行教学突破,在教材基础上进行延伸,由一课到整体,由一文到多文,由课内到课外,深入推动儿童的语言学习。

第一节课是整体预习课,教师刘青带着学生初步认识有关规则”的字词。她先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规则”有关的词语,然后再引出《钓鱼的启示》《谁说没有规则》和《诺言》3篇文章,初读与识别生字词。

紧随字词识读,教师邵家志负责“整体阅读”这一板块,他抛出几个问题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与思考。

“综合实践”和“读写联动”两课是对课文的拓展,分别由廖文茹和姚嗣芳带着学生一起发现生活中使用共享单车时不遵守规则的行文,展开调查、撰写报告和写作自述体作文。

课题组教师王卫全介绍,语文单元式的整体教学,是为了适应课程改革而进行的,需要老师对教材精准解读和精心整合,有效嵌入读写联动策略,而这一策略又来自于教材。

在成都市小学语文学会会长廖惠渝看来,这体现了成师附小在课程整合中新的探索。他认为,这是真实的语文,有明确的、细化的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关照儿童生活,值得肯定。

稍加留意便可发现,本次教研活动,在数学课和语文课之间同样存在着联系。

袁平执教的《什么是面积》一课,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不断推进对物体“面积”定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曹剑带着学生进一步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上,袁平不停地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图形,感知面积大小。而在另一间教室,语文教师李莉则以“大与小”为主题,带着学生开展群文阅读,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从体会空间和形体上大与小的利与弊,到抽象的气度大与小,推动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林认为,课程和教学要坚持整体的生态发展,单线发展极易造成过度,引发不适。要尊重学生生命的律动,要构建生态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大胆地说,学生就会有精彩的表现。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体验和发现

“我成绩不好,吃鱼正好补脑,所以钓上来的大鱼就不能放。”“我钓了两个小时,太不容易了,不能放。”……

学生进入角色后,自己成了《钓鱼的启示》中的詹姆斯,说出很多不放鱼的理由,超出邵家志的预想。

为什么詹姆斯坚持不放鱼而父亲却让他放回湖里?邵家志并不急于让学生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今天,邵老师教给你们一种新的方法。在读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体会。”邵家志给出的学习导航,让学生用文中人物的眼睛看、耳朵听和脑袋想。

“詹姆斯们”说出一堆理由后,邵家志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饰父与子,深入体会规则的重要性。这样的角色扮演,同样在李莉的群文阅读课中发生着,孩子们分饰大狗和小狗,寻找各自的优势,并互换角色。

在综合实践课上,廖文茹播放了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损毁共享单车的照片,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现象和进行分类。

“自己用锁锁上,不让别人用。”一名学生说。廖文茹鼓励后,带着她提炼为“占为己有”。“推倒自行车,实施毁灭。”一名学生对另一张照片进行描述。“说毁灭不太准确,我们可以说是损坏。”廖文茹引导学生更准确地使用词语。

由现象到危害,在学习导航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破坏行为会“危及生命”“堵塞交通”“破坏环境”等。

廖文茹告诉孩子们,为了使调查更有说服力,就需要形成书面报告,让更多的人知道。分发报告纸后,廖文茹指出报告应该包括的内容和基本的撰写方法。

“昨天我们学习了3篇短文,《胃的自述》《我是一本伤心的书》《地球母亲的话》,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姚嗣芳在读写联动课上,先让学生讨论、总结与体会新的写作手法。

学生很快得出“拟人手法的使用”这一共同点。拟人手法有哪些特点和好处?姚嗣芳让学生讨论和发言,她则在黑板上进行归类。

像人一样说话,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所要表达的;结合生活实际,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采用第一人称;设身处地,就把你带进去了,仿佛就在你眼前。……学生的总结越来越丰富。

这时,姚嗣芳布置这节课的任务,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共享单车,自述破坏行为。并顺势给出“学习导航二”,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把违规者使用“我”的第一次经历写出来,并给予写作的规范化建议。

廖惠渝认为,语文教学重点应该指向语言实践和情感体验。几堂课上,老师们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体,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设置的阅读策略,关照儿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感。

贴近生活,真实地面对生活和学习问题

将蛋黄从蛋清中分离出来、去除大米中的杂物,这些与学生一日三餐密切相关的趣味实验,发生在科学老师赵莉的《混合物的分离》一课上。

这是赵莉根据STEM理念设计的课程,提供简单的材料,给出要求和很少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和发现。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碗内盛着蛋清和蛋黄。按照黑板上赵莉贴出的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观察二者的不同,选用分离工具,进行分离,看效果。

有的学生直接用手进行分离,有的拿勺子,有的使用小筛子。赵莉只是在实验室来回走动,并不会打断学生,直接给出最佳分离方法。

在分离大米中的杂物时,学生仍然根据上述要求,使用筛子、镊子、磁铁等工具,时时汇报各类物质的成分。赵莉只是提醒学生不要品尝不明物,并要说出选择工具的理由和最终操作结果。

袁平的数学课,同样从学生可感知的事物出发。他让学生摸书的封面、树叶的表面、各类纸盒的外表,从而对面积有初步认知。为了加深印象和激发学生兴趣,袁平还设计了给纸盒外表涂色的小游戏。

“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学生从操作中初步得出认识。袁平继续让学生比较一元硬币和一角硬币、自己手中梧桐树叶和学生手中的银杏叶、数学书和绘本的大小,再比较黑板上大小和颜色不一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的大小。

这些都没有难倒学生。袁平又给出一个心形图案和一个一边未封闭的长方形,让学生想象,假如一只狮子到草原活动,哪个图形区域活动空间更大?

“长方形画完的话,无论长边还是短边都比心形大,所以狮子在该图形内活动面积大。”一名男生说出自己的观察。随即一名女生反驳说,这是他的想象,实际上没有画完。

这说明前面关于面积的定义是不完整的。袁平让学生继续小组合作讨论,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补充与反驳,“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面积”这一新的结论才成形。

借用王卫全分析语文课教学策略时的总结,科学课和数学课同样是直面生活和学习中的常见问题,示范课上的表现就是孩子们通常的表现,这是真实的场景。

    真实的学习如何才能实现?在王卫全看来,重要的是要从孩子们的兴趣与实际情况出发。(何文鑫)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