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一声吴老师叫出三代人

        2017-12-29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上下班路上,不时有村民远远叫上一声“吴老师”,吴松说,这一声“吴老师”叫的不只是他一个人。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吴松的爷爷、奶奶、母亲、妻子、妹妹、妹夫和他自己,一家三代有7人先后在太和九年制学校任教。学校位于邛崃市天台山镇境内,辐射6个村、9000余村民,村民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吴家的学生。太和学校建校66年,吴家的乡村教师身份就传承了63年。

    吴松一家三代合影:奶奶黄治钦(1952~1964年任教于原太和乡天井村小学与原太和乡桂花村小学,前排)、母亲吴继涛(1979~2005年任教于原太和乡冯坝村小学,后排右三)、吴松(1989年至今任教于太和九年制学校,后排右一)、妻子黄玉英(1991年至今任教于太和九年制学校,后排右四)、妹妹吴旭(2000年至今先后任教于太和九年制学校和平乐高中,后排左二)、妹夫韩松涛(2000年至今先后任教于太和九年制学校和平乐高中,后排左一),爷爷吴世雄(已故)(1953~1979年任教于原太和乡九年制学校)。

哪里需要就往那里搬的“全科”老师吴松

爱学习的奶奶黄治钦

因为一手推动了太和乡的篮球运动,吴松被昵称为“太和乔丹”。

煤油灯下与赶集路上的榜样

13:00,吴松终于结束了他上午的工作,准备回到学校附近的家中用餐。

“做老师肯定是很辛苦的,我母亲那时候比我现在还辛苦。”吴松的母亲吴继涛也曾是这所学校的一名乡村教师。当时,吴松的爷爷吴世雄和奶奶黄治钦常常病患缠身,家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事情都落在母亲一人肩上。“当时母亲每天下班后,都要先到自家田地做两三个小时农活,基本上要忙到天黑才能回家,回家以后也是抓紧时间备课和批改作业。”吴松看着路边的农田说。

当时的太和乡(现已并入天台山镇)还没有电灯,吴继涛用墨水瓶装上煤油,用棉线搓成灯捻,备课、批改作业都在一盏自制的煤油灯下完成。“当时的煤油三毛八分钱一斤,还要油票才能买,可以说比较贵的了。”吴松认真地说,“和电灯比起来,油灯的光线当然是很昏暗的”。为了节约煤油,吴继涛往往只捻出很短的灯芯,长此以往,她的视力不可避免受到损害,而伏案于朦胧灯影中认真批改作业的身影则深深烙印在吴松脑中。

让吴松确定人生选择的更深远影响,或许还要上溯到幼年时,自己无意识中从爷爷吴世雄身上受到的影响。吴松表示,虽然当时自己还不懂事,但幼时的印象却根深蒂固。

吴世雄是家族中第一代教师,在吴松幼年时期,爷爷就是乡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村民有什么疑问都会去找他。“每次与爷爷一同赶集,后面总跟着一群老乡向他讨教问题,大到土地承包、责任到户,小到邻里纠纷、小孩不良习惯。”吴松自豪地说:“只要我爷爷说一句,就没有人不听的。”

“在爷爷那里,我感受到了教师的光荣,在母亲身上,我又看到了教师的辛苦。他们有意的言传和无意的身教,使我一步步愈加坚定了回乡从教的志愿。”吴松说。

高中毕业后,吴松毫不犹豫报考了师范学校;1989年毕业,他毫不犹豫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成为了太和学校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体育老师。

修操场的“太和乔丹”

“吴老师快来打球。”篮球场上,几名学生热情地向经过的吴松招手。这片塑胶球场的颜色已经暗淡,看得出来使用时间已经很长。“这块操场可装着吴松老师不少故事呢。”一旁的副校长任洪平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学校几乎没有规范的体育课,作为学校第一名专职体育教师,吴松强烈地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定要给孩子们上正儿八经的体育课。”然而,当时这所山村学校破旧简陋、设施缺乏,操场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地一片,晴时尘土飞扬,雨后泥泞不堪,莫说规范的体育课,学生跑步都成问题。

“怎么办?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吴松开怀一笑,不自觉地提高了音调,为20多年前全校师生的“壮举”而振奋。冬季开学,吴松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带领全校师生一起给操场除草,然后到附近山上挑石头,打碎后用来填平操场的坑,“每年都要踩出坑,所以每年要重新补。”后来本乡一名商人向学校捐赠了水泥河沙,也还是吴松动员全校师生,一起搬运建材、一起搅拌混凝土、一起动手铺设,学校终于有了稍微像样的操场。

有了第一个“标准”操场,吴松就开始在学校普及篮球运动,手把手地教学生打篮球,并组建起学校的篮球队,在乡里进行篮球比赛,既收获了荣誉,也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出乎吴松意料的是,乡里男女老少也都纷纷爱上了打球或成为了球迷。学校的球场不再仅是学生上体育课的场所,还成为了乡民的体育文化中心。

由于吴松对太和乡“篮球事业”的贡献,他获得了“太和乔丹”的昵称。

家中的“高人”与“学习带头人”

除了基本的硬件设施缺陷外,太和学校最大的困难是师资缺乏。一名数学教师离职后,作为专职体育教师的吴松被安排去教数学。他夹着三角板,轻松愉快地就去了。“当时心里想的是,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嘛,不就是加减乘除,多简单。”但第一次班级考试成绩下来,吴松发现自己的学生很多该掌握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

“这不是误人子弟吗?”正视到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吴松连忙虚心地向“高人”请教,这位“高人”就是他的妻子——数学老师黄玉英。

黄玉英评价丈夫道:“他是很虚心好学的。”每当吴松面对学生迷茫的眼神而束手无策时,黄玉英就会亲自上阵。“他也不怕学生笑话,我讲的时候,他也站在旁边听我讲。”慢慢的,吴松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赶了上来。

“要说虚心好学,我奶奶才是我们一家的‘学习带头人’呢。”吴松说,一家人中,最爱学习的是奶奶黄治钦。87岁的黄治钦每天早上起来学习一两个小时,这被称为“早充电”。记者在吴家看到,客厅、卧室、门廊,书籍随处放置,哪里合适,黄治钦就在哪里看;一本自己装订的小册子写满了笔记,一本《新华字典》翻得散架了又用线缝上。

“榜样是很重要的,所谓为人师表就是要为学生树立最好的榜样。”每天一大早,吴松就会来到学校带领学生一起跑早操,下午放学后他会抽出两个小时用来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信息库。“学生们看见我在锻炼、在学习,他们就会受到影响,觉得自己也要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吴松说。

“我30多年没碰物理,没碰过化学,现在不是也在重新学习吗?”家长会上,吴松鼓励家长们也主动去学习,不求真的学到什么,但至少要为孩子做一个榜样,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袋胡豆花挽回学生信心

在吴松和黄玉英的课堂上,他们经常不时停下来“察言观色”、询问学生听懂了没有,如果学生有些迷惑,就重新组织语言再进行启发。“看谁写得又快又对。”布置课堂作业时,吴松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又快又对”的学生就会得到他的表扬。赏识教育是“夫妻教研组”的共识,也是吴家一直沿袭的一个教育原则。

爷爷吴世雄任教时就注重发现学生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无论多么调皮、厌学的学生,只要有闪光点,他就会表扬。到现在,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还以爷爷吴世雄为榜样去教育家中小孩。“赏识和鼓励,是老师能够提供给学生最友善和最有效的方式。”吴松说。

几年前,吴松班上的学生小莲(化名)多次辍学,虽然最后被劝回了学校,但她已经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和动机。这让吴松非常焦虑:“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兴趣,就算被劝回来,最后还是会离开学校的。”

为了激发小莲的学习动机,吴松想了一个主意。一次上化学课的前一天,他拜托小莲去找一些紫色胡豆花作化学课的实验材料,第二天,小莲带来了一大袋胡豆花。“她还告诉我,为了摘这些胡豆花差点被狗咬了。”吴松说。

实验完毕,吴松告诉全班同学:“今天做化学实验用的胡豆花,全都是小莲同学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准备的。”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为小莲鼓起了掌,吴松第一次在小女孩脸上看到那般自豪的神情。“她觉得自己被肯定了,做了有用的事情。”吴松说,从那之后,他还常常拜托小莲帮忙整理实验器材,她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此过程中逐渐地建立了起来。现在,小莲已经顺利升入了高中。

迄今为止,吴松在太和九年制学校任教已经29年,他仍然是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哪里有空缺就往哪里补的“全科”老师,而妻子黄玉英也一直与他共同坚守。

身处邛崃最偏僻的山乡,吴松心中也曾有过波动。“有过5次进城的机会,有两次曾经动过念头。我如果走了,她(黄玉英)肯定也会走,学校一下损失的就不止一个老师。”吴松最终还是放弃了。

“家长们说,把孩子交到吴家人手中很放心。” (何元凯 张力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