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家校合力,隔离生活不焦虑

记者 梁童童        2021-12-03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今年的初冬,孩子们本应该在美丽的校园里,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聆听师训,玩赏金黄的银杏……然而,意外“反扑”的新冠疫情,让部分成都孩子的生活不得不再一次按下了“暂停键”。居家隔离的两周,这些孩子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他们的学习怎么安排?又怎样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上周,成都市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居民的生活终于回归了正常,居家隔离的孩子们也回到了学校,我们采访了几个经历居家隔离生活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看看孩子们是如何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调节好情绪,顺利度过了隔离期。

学校助力,让隔离生活有节奏、有乐趣

11月22日,经历了两个星期的隔离后,张芮熙终于回到学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师和小伙伴们。放学回到家,芮熙告诉妈妈,这一天过得“超级开心”。

唯一的遗憾是这天没有美术课,没见到美术老师。隔离期间,芮熙做了许多精致有趣的手工折纸,返校后迫不及待地想给老师看看:有立体字母、仙人掌、帽子……尤其是一朵绣球花,用许多小的正方体组装而成,是芮熙和妈妈的得意之作。

“隔离期间,学校安排了有趣的美术、体育、音乐方面的作业,小朋友在家也过得挺开心的。”张芮熙的妈妈谢燕说。

11月5日,由于确诊了部分病例,成都市成华区理工东苑西区被纳入封控,与此同时,因为小区内有许多孩子就读于一街之隔的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理工附小”),学校内健康码变为红、黄码的家庭数量剧增。

5日当天,学校紧急动员,包车疏散红、黄码家庭的学生居家隔离,并启动了双线教学预案。张芮熙就是理工附小五年级4班的学生。虽然芮熙不住理工东苑,但因为家人中有黄码,还是需要进行隔离观察。

居家期间,“离校不离教”。学校采用“直播+资源推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家进行学习。理工附小副校长王维令介绍,按照教学进度要求,各年级教学组会提前集体备课,遴选出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在线教学资源包,再由各班班主任每天早上8点统一推送给学生,由家长陪同听课、学习。

居家学习的作息时间可以参考在校学习的时间:40分钟上课、10分钟课间、眼保健操、体育锻炼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弹性调整。总之,要做到合理安排,劳逸结合。此外,为保护孩子的视力,每天的线上学习时间,一至三年级不超过一小时,四至六年级不超过一个半小时。

“一节40分钟的课,一至三年级的孩子在线上听课10分钟,线下完成学习任务30分钟;四到六年级的孩子,听课15分钟,线下学习25分钟。”王维令介绍。

最开始,带着点兴奋,芮熙一收到老师的推送,就花了半天时间,一鼓作气地把当天的课听完、作业做完。“效率是高,可是这样对眼睛不好,下午也没事做。”于是,第二天,谢燕就陪着芮熙一起参考学校作息时间制定了居家学习时间安排表,听一会儿课,写一会儿作业,加上“课间活动”和眼保健操,隔离生活变得有节奏了起来。

张芮熙喜欢美术,有一项美术作业,是以“抗疫”为主题画一幅画。“刚开始隔离时,医生叔叔、阿姨连夜为大家做核酸,小区的居民们积极配合,还为他们送去各种吃食,妈妈也为他们做了香甜的醪糟汤圆送去。”11月的夜晚很冷,但那天晚上留给芮熙的是大家齐心抗疫的温暖。

于是,芮熙把这个令她印象深刻的夜晚画成了一幅四格漫画。“战胜疫情,除了医务工作者,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配合。在家隔离,就是我的‘抗疫’任务。”张芮熙说。

稳定心态,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家人

尽管不能去学校,张芮熙还能在小区里打打羽毛球、和小伙伴一起跑一跑、跳一跳,和家人散散步。而与芮熙所住的小区一街之隔的理工东苑西区,情况要严峻得多,管控也更严格,居民们连家门都不能出。

家住理工东苑西区的陈秀熙有两个孩子,大的上初中,因为住校,这次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小的还不到3岁,今年9月才刚上的幼儿园婴班被迫停课。

这次疫情来得又近又意外,但陈秀熙和家人却并没有特别慌张。陈秀熙在成华区的政府单位工作,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第一次爆发以来,陈秀熙多次参与社区的抗疫工作。夏天防护服里的闷热、冬夜里的寒风,她都真切地体验过。

“相比起工作人员,我们其实轻松太多,只需要呆在家里就好了。”陈秀熙说。

理工东苑的工作人员,除了组织居民做核酸检测,还要负责居民的需求,送外卖、送物资、统计数据,所有需要跑腿的活儿都由他们承担。有几个晚上,一开门,就能见到几个穿着防护服的“大白”横七竖八地睡在走廊里。

因此,隔离一开始,陈秀熙就告诉女儿小曦:“现在外面有可怕的‘坏家伙’病毒,要等这些‘大白’叔叔阿姨把它们一一揪出来赶走,在那之前,我们要呆在家里,就算是在帮他们了。”

小曦很乖,妈妈跟她讲,她就听,从不吵着要出去玩。两周隔离期,一共做了有十二三次核酸,她也只哭闹了一次,其他时候,都是乖乖地张大嘴巴配合医生取样。

小曦的班群里,爸爸妈妈们也在交流各家小朋友的情况。让人意外,也让人欣慰的是,小朋友们都很乖,不能出门,就在家里玩玩具、读绘本。“我们告诉他们,用不了多久,病毒就会被赶走,他们就很听话。”陈秀熙说,看着女儿气定神闲地自己玩着,偶尔焦虑的心情也会跟着她一起平静下来。

之前,陈秀熙的工作一直保持着朝九晚五的节奏。隔离之后,改在家中线上办公,要做的事情并没有少很多。但正因为如此,才不至于那么无聊,也不会感到自己与外界脱节了。“有点事做,心态也要‘稳’一些。”她坦言。“即使在家里,也需要好好规划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就能找回一些对生活的‘掌控感’。”

家长群里也讨论过隔离期间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家长,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这个观点一发出,就受到了许多家长的认同,达成了如下共识:

不论多大的孩子,对父母的情绪都比较敏感,父母的焦虑情绪会影响到孩子。因此,成年人首先要对疫情、对隔离是怎么一回事了解清楚,让自己情绪保持稳定,树立“必胜”的信心,这样,孩子才能从父母的情绪中获得安全感。

“特别是对小曦这样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父母和家就是她的全部,只要家是正常的,隔不隔离她都能玩得很开心。”陈秀熙说,平时只有晚上和周末能陪女儿,隔离期间,反倒多了和女儿一起玩的时间,“孩子也是我们的支撑。”

TIPS

目前,疫情仍在各地散发,家长和孩子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支持他人,为抗疫助力?面对不断反复的疫情,生活、学习与工作的节奏被打乱,我们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成都市教育局给家长和孩子们支招:

To孩子: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帮助他人

理性感知 理智面对

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疫情的信息,每天关注时间不宜太长。理性看待疫情的发展,相信我们终会战胜疫情,恢复生活常态。

维持节奏 为所当为

合理安排饮食、睡眠、学习、运动以及休闲时间,能带来更多的力量和内心的安定。当我们沉浸在对自己生活的付出和追求时,内心的安定感提升;当我们看到每日学习任务完成的点滴成就时,生活的掌控感回归。

积极行动 调整心情

情绪不佳的时候,我们不妨:宣泄出来,减少消极情绪;动起来,用身体的打开舒展焦虑的内心;鼓励自己做一些积极、愉快的事情……

To家长:理解与支持是走出困境的良药

多理解感受

成人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会加重孩子的应激反应。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信念坚定、内心坚强;多关注孩子的反应,多包容、多理解,鼓励孩子积极面对无法预知的风险,坦然接受在校托管和居家隔离,为疫情防控作贡献。

多询问需求

面对疫情,要树立“发生什么,我们就一起应对什么”的信念。聚焦问题的解决既有利于缓解焦虑和无助,又有利于快速寻找解决途径,多想想“之前的居家隔离,我们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多问问“怎么做,我们会感觉好一些”,放松心情,灵活应对需求。

多关心健康

疫情下,我们会对发烧等身体异常极为敏感,加之按照防控要求就医流程较为繁琐,患者内心压力巨大。如果孩子身体异常,家长要鼓励孩子及时就医,多安慰、多关心孩子。

多传递支持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们内心都会更加敏感和脆弱,家人之间更需要互相体谅,不抱怨、不指责,多包容、多支持,彼此就会多一分温暖和爱。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