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入百姓家!四川农业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助农兴农强农

何文鑫 葛仁鑫        2021-11-03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本报记者 何文鑫 葛仁鑫

今年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党委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这是四川农业大学党委及基层组织继1993年、2001年、2006年后,第四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该校还入选了全省首批党建示范高校。

近年来,川农大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工作贯穿融入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做到党建与科研、社会服务有机统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送入百姓家,用丰硕办学成果书写了兴农报国的历史篇章。

微信图片_20211103193439.jpg

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

基层党组织坚定扛起阵地建设责任

走进川农大校史馆,“红色”是最亮丽的色彩。

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王右木曾在川农大的前身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教授经济学;革命烈士张大成、江竹筠曾是川农大前身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的学生……进入新时代,如何利用好学校丰厚的红色资源、发挥好红色资源育人作用?

川农大农学院先后实施“三大工程”:“党建领航工程”,汇聚支部建设向心力;“拔节孕穗工程”,激发人才培育创新力;“躬耕稼穑工程”,深化乡村振兴源动力。

在“三大工程”的引领下,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教工党支部探索出“三三制”支部工作法,即推动校地、校企、师生党支部“三共建”,促进党建+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智库决策的“三融合”,实现一流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三同频”,把支部建设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融为一体。

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教工党支部以创建“江竹筠红色党支部”为契机,挖掘学科和学院的红色文化,将江姐、张大成等英烈校友的红色事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系统构建植保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推动出版全国植物保护专业首部课程思政教辅教材。

在对口帮扶雷波县千万贯乡时,植物保护学系教工党支部了解到乡中心校有不少家庭困难的学生。在支部教师的指导下,植物保护学专业学生制作昆虫艺术品,通过义卖+捐助的方式,为雷波孩子筹得善款2万余元。

“党建在育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陈华保说。

2018年开始,川农大党委对标中央和省委要求,认真梳理高校党委和二级学院党委的职责,明确二级学院必须把政治摆在首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并进一步深化建设二级学院、师生支部、党员队伍“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

学校先后实施二级学院“书记创新项目计划”“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计划”“党员示范引领计划”,加快培育党建特色品牌,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这改变了过去二级学院党建工作薄弱环节,破解了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现象。”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庄天慧说。

创新支部工作法

发挥科技助农先锋模范作用

微信图片_20211103193358.jpg

在对口帮扶汉源县民安村、汶川县俄布村和雷波县拉巴村等地时,川农大园艺系的教授专家们遇到了难题。“刚开始我们认为,我们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当地村民肯定欢欣鼓舞,跟着干就是了。”该校园艺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龚荣高介绍,但去了以后就遇到了“信任危机”,“老百姓凭什么相信你的新技术能给他们增产增收?”

支部共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园艺系教工党支部与上述帮扶村签订协议,搭建校地支部联盟平台。针对村民消化科技能力较差和专家教授指导时空受限问题,利用这个平台,挂牌“高校+地方政府+乡村”三方党支部联动的“党建+脱贫(乡村振兴)”党建示范基地,成立以乡村党员和干部为主的技术服务队,创立“专家教授+技术服务队+村民”的科技梯度推广模式,有效解决乡村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龚荣高清楚记得,当俄布村老百姓看到村里党员种植青红脆李实现年收入翻番后,更看到了共产党员的“真心”,高校帮扶的“决心”,纷纷加入种植行列,向村党员和川农大教授取经。

在指导过程中,园艺系教工党支部又在学习“理论党课”的同时,将党课融入到科技培训和指导,形成了“实践党课”,构成理论与实践党课相结合的“双党课”。党建基地支部成员和农业技术骨干还通过“校地党建联建平台”进入农民夜校听党课和形势政策报告,提升基层工作能力。

“平台+双党课”工作法让俄布村2019年户均收入从原来的五六千元提高到5万元以上;改良品种后的汉源甜樱桃也推广种植了几万亩。

“把党员教师培养成骨干,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龚荣高如此描述支部创新工作法后带来的多重收获。2018年,园艺系教工党支部被确定为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同年成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近年来,川农大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力量,让技术帮扶覆盖四川省88个贫困县,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把科研写在大地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川农大通过共建都市现代农业产研院,成立成渝乡村振兴学院(成都),推动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教工党支部的创新做法也感染和带动了学生党支部。去年,面对新冠疫情影响,川农大风景园林学院研究生19级科硕支部充分利用新兴媒体,通过微视频、微分享、微学习等方式,打造“六微六阵地”工作法,延迟返校期间不丢思想教育阵地。今年暑假,河南遭遇暴雨袭击,该学生支部带头募捐,将线下义卖和线上募捐结合起来,两天内有14个院(系)200多位师生参与,募得4500余元资金。“让人感动于支部的力量。”风景园林学院研究生19级科硕支部党员田非非激动地说。

擦亮学校品牌

高质量党建引领科研一年一个台阶

微信图片_20211103193408.jpg

上世纪50年代,四川大学农学院迁往雅安,随后更名为四川农学院。全体师生毫无怨言,自觉服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从成都到雅安,那么多留学归来的学者以及国内知名的农学专家为什么愿意去?在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庄天慧看来,正是学校革命先烈的精神感召,是“川农大精神”发挥了作用。

“川农大精神”是什么?2000年,省委组织部联合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派员到川农大考察和梳理,最后凝练为“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16个字。

“爱国敬业”,对川农大而言,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胸怀“国之大者”,用农业科研服务国家需要。

庄天慧说,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学校始终坚持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的发展,用高质量的发展诠释“川农大精神”。

以“强农兴农”为党建支撑,川农大的科研队伍不但把技术成果写到田间地头,也从生产一线带回科研选题,做到“求实创新”。

四川是世界上第一个红心猕猴桃品种选育地和全球最大的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但猕猴桃种植却面临溃疡病这一致命病。有的农场投入几百万元,猕猴桃快成熟时发病,导致果树也跟着大量死亡。

川农大科研团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生产一线开展观察和实验,研究集成了“以抗病品种为基础,避雨栽培为核心,加强监测预警,冬季防冻并及时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核心示范区综合防效90%以上。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教工党支部还组织科研人员编写了《关于加强全省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控工作的建议》,助力全省农业经济发展。

正是在党建引领下找准方向,赓续了“川农大精神”,川农大科研水平和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

2017年,学校作物学被确定为国家一流建设学科,2020年9月,通过“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评估;2020年,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5个,其中农学、兽医学分别进入前50强和100强;在最近发布的“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川农大14个学科入榜,畜牧学排全国第二。

“下一步,学校将对标省委教育工委提出的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和优秀‘支部工作法’相关标准,不断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压实党建工作政治责任,努力攻克农业科技‘卡脖子’技术难题,培育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庄天慧说。


编辑/一审:杜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