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聚人才 创机制:为家校共育助力

记者 陈朝和        2021-07-09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重视家庭教育,实现“家校社协同共育”,已然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

近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家庭教育论坛在成都举办。论坛聚焦家庭教育,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展开讨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区域家庭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实践、一线学校师生的教学成果等,为家校社协同育人贡献出教育智慧与经验。

记者 陈朝和

直面变化

新时代家庭教育再聚焦

从教育领域而言,家庭教育是什么?家校社协同育人三者又有怎样的关系?家庭教育如今面临哪些新的教育发展要求?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知识传授、情感交流和文化影响活动,其中,原生性、时代性、发展性和终身性可称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四大特点。”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说,家庭教育天然地带有因为家庭成员的不可选择、亲情关系的私密、家庭空间的封闭等与生俱来的属性,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家庭教育已经开始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从独生子女向多生子女转变,从粗放发展向品质提升转变,从儿童学习向共同发展转变等四个战略转变的现实。

人们感受最深刻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线上教学以及教育“云”升级带来的巨大变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冲击着传统学校教育的围墙,居家学习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与功能,促使我们重新定位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需求、新趋势和新机遇。”高书国说。

变化,赋予了家庭教育新的特质和定位。如今,重新认识和理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变得迫切,家庭教育在聚光灯下需要我们再次聚焦。

高书国介绍,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家庭教育经历了“唯家庭教育是教”的第一阶段;随着进入农业社会后,又经历了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阶段;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未来需要进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发展,共建共育的新阶段。

与传统社会相区别,“家庭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家庭教育在思想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日益走向开放,基于这样的开放属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融合,已经成为时代趋势。

“单向、封闭的学校教育时代已经过去。”高书国将家校共育比作打破单向、封闭的“旋转门”。

从宏观上看,高书国说,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成为“家校协同育人重要的组织机构和实施载体”。

面对时代变化与政策要求,高书国指出,应认识到人才匮乏是中国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短板,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从管理层面来看,家庭教育管理机构与人员大都是“半职半责”;从学术层面来看,家庭教育研究者大都是“半路出家”;从操作层面来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者大都是“半知半解”;从研究成果来看,家庭教育研究水平可谓是“半深半浅”。

他建议,要从将家庭教育人才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设立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家庭教育重大课题研究、发现和培养一大批优秀家长人才等方面着手,更好推动家庭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家庭教育的现代化。

让教育回家

汇聚人才开共育新局面

“从2016年提出家校共育开始,我们的口号就是让教育回家,强化家庭教育的整体供给、精准供给和有效供给。”成都市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郑礼说。

到如今5年时间过去,回看青羊区家庭教育,成绩亮眼: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首创“十个一”家庭教育星级评价体系,家庭教育公益讲座1100余场,培训家长2万余人,参与国家网信办“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项目……

青羊区家庭教育为何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家校社三者参与育人,如何体现协同?从打造家庭教育人才队伍上看,青羊区牢牢抓住了人才支撑的“杠杆”。如今,走进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跨界”专业团队最为引人注目。

郑礼介绍,目前,青羊区有中国教科院领衔专家顾问20余人,家庭教育讲师80余人,家庭教育、社区志愿者2000余人以及18个青年工匠劳动模范等组成的专项导师团,共形成了约60个协同教育的研发队伍。

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知名企事业单位等的专家,直接效果便是为区域家庭教育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特色课程。

重庆市巴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员周小均认为,家校社协同育人中,主题亲子课程的目标设计要指向学生和家长在生活等方面共性问题的解决。

“在共性问题课程化中,要注意分年段分学段考虑,其中,低年级阶段要注重学生环境适应、亲子沟通;中年级要强调时间管理、劳动教育;高年级要把握情绪管理、工具运用等。”周小均说。

实践中,青羊区以课程为抓手,开发家庭教育特色课程,形成覆盖准父母段、早教段、学前段、小学段、初中段、高中段以及职高段共7个学段的课程。

如今,青羊区大约60所中小学幼儿园形成和构建了家庭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围绕家庭教育的主题学习菜单已有269个,课程数量大约2000个。

家庭教育的“量”上去了,“质”靠什么把握?

“家校共育目的是让家长从站在大门外的‘教育看客’变成学校教育的‘当事人’,与老师一起出谋划策的‘执行人’,与老师共同经营事业的‘合伙人’。”周小均建议,家庭教育的质量“上不去”,要同时抓住家长这个关键主体。

在青羊区,教育部门主动搭建家长成长平台,提升家庭教育培训质量。郑礼介绍,青羊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创设固定课程、流动课程、网络课程、特色课程以及亲子课程5级课程,打造电话及现场咨询平台,线上线下学习平台,以及学校加社区培训平台。

此外,为形成家庭教育全域发力的新局面,青羊区还坚持科研探索,积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学一般课题,开启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的子课题。

体系实践

创新机制推动协同育人

如何让家长、家庭、社会教育与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够实力相当,怎么样才能够携手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共育合力呢?这些问题也呈现在青羊区推进协同育人过程中。

“青羊教育尝试开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育统筹、家庭参与、社会助力的协同育人新局面,也建构着政府善治、学校善教、家庭善学、社会善助四位一体的生态教育共同体。”郑礼介绍,青羊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目标是希望呈现孩子乐学、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美丽新画卷。

近年来,青羊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取得进展离不开区委、区政府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视,寻求在顶层设计中完善机制保障,持续把家庭教育作为民生重点工程和深化改革项目强力推进。

事实上,早在2016年3月,青羊区就成立青羊区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同年,青羊区人才中心建立了青羊区家庭教育基地。从那个时候开始,尝试以区域力量创新协同育人,实现区域层面的协同育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今,从2021年开始,青羊区更进一步,一方面开始尝试将青羊区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升级成青羊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了区文明办、区教育局等7部门,区委、区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同时,定期召集联席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推进情况;另一方面,准备创设青羊协同育人指导中心,以期将家校社协同工作纳入青羊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评估体系,让协同育人真正走进社会,服务千家万户。

此外,青羊区还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出台了青羊区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下一步也将拟定青羊区关于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行动指南。“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的根本的目的是希望明确部门的责任,来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真正落实和落地。”郑礼说。(论坛上,专家学者还分享了家校共育的实践经验,详见2版。)

编辑/一审:张文博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