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写在父亲节来临之际——父亲心有光芒,孩子必有远方

张筠        2021-06-18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父爱是座山,比山更伟岸,父爱是条江,比江更广阔,父爱是片海,比海更慷慨,父爱是棵树,比树更高大。”如约而至的父亲节,无数赞美歌颂父亲的溢美之词充斥着社交网络,微信朋友圈更是无声地诠释着这个时代对点赞父爱新的承载。时代飞速变化,不变的是埋藏于人们心底对父亲那深深的爱。

新时代,对于父亲角色行为的价值应该有着怎样的理性思考?今年以来,相继出台的《家庭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能否带来父亲角色的真正回归,所有这些无疑赋予了“父亲”这一亘古绵延的名词更新的意蕴。

张筠

少年的你,爸爸在哪儿?

从《爸爸去哪儿》亲子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到《少年的你》电影热映,人们看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父”角色的缺位,让处于当下的孩子安全感丧失,缺乏真正父爱和归属感的孩子在实现自我的成长路上面临着重重障碍。

“养不教,父之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无论是古代先贤,还是现代名人以及科学研究表明,父亲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父亲承担着家庭主要经济支柱的现实原因,导致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淡出”,父亲成为了不可触摸的影子。

“少年的你,爸爸在哪儿?”作为孩子的父亲,近年来,每次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孩子们父亲的身影都很难看到,目之所及都是一道美丽的“妈妈”风景线,家长会俨然成了“妈妈会”,亲子运动会成了“妇代会”。

父亲角色缺位导致父亲教育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6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家庭由母亲主导孩子的教育,而由父亲主导孩子教育的不到两成。另有网络调查显示,60 .7%的人认为孩子的父亲角色缺失,仅13%的人认为父亲角色不缺失,另有40%的人则表示父亲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在方法上简单粗暴,不顾及孩子的情感体验,常常使用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无意伤及孩子。

为什么导致当下父亲角色缺位?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很多农村男性青年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估量,目前,我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近1000万人;如果加上不含有母亲陪伴的孩子,没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数量还会更大。即使在城市,由于每个家庭面临着各种压力,大多数父亲整天工作忙碌,早出晚归,即便是有心想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也充满了太多的无力感。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家庭关系的失和或破裂也影响父亲角色的卷入度。近年来,我国离婚率逐年攀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结婚人数813万对,离婚人数433万对,占结婚人数的52 .3%。单亲家庭里,母亲带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多,孩子无法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关怀,父亲教育更无从谈起。

从历史文化学的视角看,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牺牲小家、成就大家”等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庭把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责任交给母亲,甚至由爷爷奶奶辈代管,形成母亲单一和隔代教育现象,这也是形成父亲角色缺失的另一重要原因。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现阶段“独子”家庭普遍存在,大多数父亲在子女教育上的价值整体观缺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演绎成“唯分数至上”的成才思维,父亲对子女的教育角色偏离,造成因孩子分数而引发的“踢猫效应”,家庭悲剧事件时有上演。

父亲角色的时代意蕴是什么?

父亲角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特别是在促进孩子价值观念、综合能力、童年生活快乐和健康与否等方面的功能更加突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处于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今天,父亲角色又被赋予了怎样的时代意蕴?

当下,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触网”,他们经历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世界,另一个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两个世界”各种信息相互交织,真实与虚拟互相激荡,每一个父亲都在感慨“现在孩子不好管了”“他们有时候知道的比大人还多”。正是“两个世界”浸染之下成长的孩子,其父亲角色首先便被赋予了更为典型的时代意义,承担着在“两个世界”中教育和引导孩子辨别真与伪、是与非、善与恶的重要职责。

一方面,父亲影响着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柯尔伯格曾提出:“性别角色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社会学研究表明,在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方面,虽然父母双方都会起作用,但是父亲的作用比母亲的作用要大很多。在成长过程中,男孩有了对父亲性别角色的认同,就会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发展成更多男性行为,不至于成为“伪娘”。而女孩通过父亲这一性别角色,更能清晰地认识到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强化自身的性别意识。

另一方面,父亲对于孩子形成良好个性品质有着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说:“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作为“阳”性代表的父亲,更多的是教会孩子责任、规则、合作、竞争、坚强、勇敢、热情、乐观、力量……如果孩子较少与父亲接触,或者缺少父爱的孩子,不但在身高、体重和动作等生理发育上稍显缓慢,而且在心理上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自尊心不高、自制力较弱等问题。

此外,父亲还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催化剂。有研究表明,经常跟父亲在一起长大的孩子,智商会更高一些,出身社会后也更容易取得成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男性在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逻辑思维智能等方面普遍强于女性。父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更喜欢与他们玩具有挑战性、技能性的游戏,这对于孩子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开拓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使父亲角色逐渐“清晰”起来?

养育孩子不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在全面开放“三孩”的政策环境下,父亲角色的回归不能永远在路上,更不能渐行渐远,而要逐渐“清晰”起来。

时下,我国已进入良法善治的法治社会,要让父亲角色回归本位,首先要落实父亲在对孩子养育上的法律责任。今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第二十条规定,父母要“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共同参与,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从今年6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家庭保护”上更是进一步明确了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责任。也就是说,父亲角色必须回归到法律本位上来。

当然,法律只是划定了作为一名父亲最基本的角色要求和所履行的职责底线,要真正使父亲角色“清晰”起来,更需要每一名父亲夯实自身的角色力,强大角色力,就如尼采所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更是对父亲这一圣神称谓的辜负。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一名父亲,如何才能强大自身的角色力呢?

首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从后台走向前台,积极从孩子母亲的背后走出来。作为孩子的父亲,应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家庭的建设者,还是孩子的陪伴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成长的见证者;认识到孩子不仅是自身生命的血脉传续,更是家庭、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摈弃狭隘与自私、短视与偏见,真正成为孩子“爱之厚重”的那一座山,陪伴孩子翻过一道道坎,做好孩子幸福路上的引路人。

育者,养子使作善也。处于新时代的父亲,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作为孩子心中道德、人格、知识的模范,每一名父亲应从自身做起,保持积极、上进、乐观、健康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让“上所施,下所效”的浸润效应静水流深。父亲心有光芒,孩子必有远方。父亲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亲的影子。育人先育己,达人先达己,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就应该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比如,叫孩子不玩手机,自己就不要在孩子面前看手机;教育孩子参加体育锻炼,自己就要身先士卒;教育孩子认真读书,自己也要多阅读。

其次,努力做孩子忠实的心灵陪伴者。懂我者,知心也!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路上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他们有时候显得很无知,也有着自己的苦恼、彷徨和纠结,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作为一名父亲,应放下权威,改变“我都是为了你好。”“我那么爱你,你却不领情。”的刻板思维,真正读懂孩子,悉解孩子每一个阶段发展的不同特征和行为表现。树立共情思维,既要快乐着他们的快乐,也要苦恼着他们的苦恼。当孩子在成长路上遇到困难时,不妨及时拉他们一把;当他们苦闷和彷徨时,耐心地听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当他们失败了沮丧时,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点燃他们重拾信心、继续上进的火焰,成为他们美好心灵的真正看护人。

最后,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功观和成才观,不要焦虑。父母的手里,藏着孩子的未来。处于新时代的父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回归教育常识和理性,不应过于看重孩子的分数,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禀赋、智力各异,花有别样红,人各有不同。“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做父亲的,应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不能以简单的考试分数定格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是一场无休止的接力跑,在这个跑道上,我们做父亲的要看到他们每天一点一滴的努力和进步。每一名父亲都应深知,孩子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任何揠苗助长的教育行为,都是百害无益的,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悲剧,到那时当你幡然醒悟,却已为时晚矣!

唯愿所有父亲都成为孩子内心深处那一座伟岸的山!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一审:张文博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