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秉承遗志 接续奋斗——我省农学师生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

教育导报        2021-05-25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近年来,杂交水稻在国内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每年在海外的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侠之大者,国之仁士,必将被世代铭记。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从事农学学习研究的四川师生们纷纷自发悼念,向袁隆平院士致以崇高敬意。

让“禾下乘凉梦”代有传人

5月23日上午,四川崇州上方阴云密布,183名大学生脱鞋、扎裤、挽袖,接过秧苗冒雨跳入水田中,随后,现场进行了长达十分钟的默哀仪式,悼念22日13时07分于湖南长沙逝世的袁隆平院士。

 插秧现场,两年前在校内种出杂交稻当早餐的“水稻男孩”刘淏林一直沉默不语,“袁爷爷是我选择学农的信仰。”一直将袁隆平院士视为偶像的他,在听闻国士离去的消息后久久不能平复,作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8级一员,他不是第一次下田,但对他来说这次插秧却注定难忘,“我觉得自己仿佛在向袁老告别,禾下乘凉梦,我们接棒!”

“袁隆平代表了一种精神,我认为袁隆平精神就是杂交水稻精神。”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党委书记吴先军说,“那是由一代新中国农业科学创建的,一种不唯书、不唯上、不“四唯”,只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我们这一代杂交水稻领域的学者,都是‘袁隆平’们的学生。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老百姓吃好饭、吃安全的饭、吃放心的饭。”吴先军说。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年轻的科学家应该沉下心来,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无论获得什么头衔,都要回到解决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上来。”

在得知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后,西南财经大学2019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刘思岑动情写下:“师长安心归去,吾辈接力驱驰,定当以身承志,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勇传薪火怀山河前行,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心系三农求实务真,勇攀高峰振兴乡村,共续师长梦想,奋发勤耕,然有烈阳日,禾下可乘凉。”

“杂交水稻的接力棒一定会传下去!”

“袁老师是我国杂交水稻的旗手,在他的带领下使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听说袁老“走”了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平很悲痛,写下文字悼念。

李平说,袁隆平院士一直关心四川杂交水稻的发展,从杂交水稻研究开始,该校周开达院士就是袁老师领导的全国杂交水稻协作组的成员。此外,他还在四川推广过他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过“种三产四”的理念,还在成都郫都区设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并派他的学生赵炳然研究员来主持研发工作。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是袁隆平为杂交水稻在西南地区选育与推广而设立,专门从事杂交水稻选育示范及推广工作。2020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在袁隆平院士的指导下,将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引入四川,在成都市郫都区(即德源基地)、凉山州德昌县、攀枝花米易县建立每公顷18吨(亩产1200kg)超高产攻关示范点。

“还是不敢相信,多希望不是真的。”5月22日,正在参加培训的成都分中心副主任刘金涛在得知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后,久久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老爷子一直都在为杂交水稻的选育和推广努力奉献,是我们许多人的榜样。他虽然走了,但我相信,杂交水稻选育推广的接力棒一定会继续传下去。我们一定会继续攻关,把亩产搞上去,把技术推广出去!”

“袁隆平院士曾说,‘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这给我启迪最深。”西南财经大学粮食安全政策研究基地研究员徐芳说,“如今,您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我们,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更要学习袁老的种子精神,为学生播下优良的种子,让他们充分吸收养份,茁壮成长,把青春和热血洒在祖国大地上。”

(本报综合封面新闻、中国青年报、川观新闻报道)


编辑/一审:杜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