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杨宗池:梦圆大凉山 难忘德昌情

胡国友 李超        2021-05-20
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 >自贡

2020年8月30日,富顺县对口支援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团队一行12人,在县教育体育局集结。欢送会后,正式开启他们的支教之旅。富顺一中教师杨宗池正是支教团队中的一员。杨宗池是一位优秀的化学高级老师,长期担任高中化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已有30年教龄的他,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平易近人的他深受学生喜爱。在工作之余,他爱好广泛,看书、音乐、书法、运动健身等。一直以来,他都有支教情结,他说:“支教是自己的一个梦,希望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能有一段支教经历。”恰好这次富顺一中有一个支教名额,得知消息的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经过上级审查批准,他于2020年8月31日走进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民族初级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简单与平静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滇川交界处,横断山脉把这里与川内隔绝,形成地质独特、气候迥异的攀西地区。全省的86个国家级贫困县,凉山州占了三分之一。德昌县距离西昌市约60公里,108国道和G5京昆高速纵贯县城。金沙江的支流安宁河宽厚地哺育着这片土地,养活了近三十万德昌儿女,并使之成为攀西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1976年,德昌县成立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81年改成德昌县民族中学,1984年正式命名为德昌县民族初级中学。学校坐落在旖旎秀美的安宁河畔,占地约225亩,有近70个初中教学班,是凉山州最大的县级民族寄宿制学校。

当踏上德昌的自然而浑厚的土地时,天空那灿烂的秋阳和一尘不染的蔚蓝完美地融合,稀疏点缀的白云也似乎在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

走进宿舍,十五平米房间里一床、一桌、一孤灯;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恍惚间回到了30年前大学刚毕业分配到学校的时光。一周的生活,重复着食堂、教学楼、宿舍的“三点一线”,每到周末,五层高的教师周转房中只剩下杨宗池一间宿舍亮着灯光。周五后食堂不再供餐,方便面、煮面、面包成为杨宗池周末两天的伙食,看书、跑步、打球、闲逛是他周末主要的消遣,让第一次走进大山的他感受到少有的平静。

充实与忙碌

学校给杨宗池安排的课程是初三年级化学,3个班,每周12节正课,还要外加辅导课、晚自习,每周将近20节课。杨宗池说:“对于第一次接触初中化学教学的我来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生怕误人子弟,也怕丢了富顺支教老师的脸。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准备实验、做题,样样都不敢马虎。”每个周末,还要轮流下乡参加森林草原防火宣传,树荫下的乡村小路、河边的鹅卵石、山崖上的无名野花……既填补了支教生活的寂寞,也让杨宗池走遍了德昌周围的山山水水,他说:“虽然忙碌但也充实,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纠结与苦闷

2015年,德昌民族中学一个年级有20多个教学班,寄宿制学生3000多人。其中彝族和傈僳族学生占70%左右,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大山深处,学习基础薄弱、行为习惯欠佳。

一次次走进教室,本应该有50人的教室里总会空着十来个座位,一问,都是请了假的。学生的纪律意识淡薄,整个上课过程中打闹、走动、团在一起聊天、旁若无人地玩手机成为常态,说服教育的效果持续不了两分钟。这些学生与老师有巨大的隔阂和疏远,办公室里除了“受惩罚”教育的学生,极少见到向老师请教问题、研讨学问的学生。教室里的设备是触摸式一体机,其余是四块活动的白板,用水笔书写。那些白板上经常保留着几天前老师板书的字迹,没有学生主动来擦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桌上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课堂上也有认真听课的学生,很少,听得懂的更少。

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如何才能改变学生的现状,如何才能提升班级的教学成绩,又如何才能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面貌,杨宗池在纠结与苦闷中更觉任重道远。

幸福与成就

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一步一步地来吧。在纠结与苦闷里,也有幸福与感动,它们如晨曦的光辉实实在在地照亮了支教者的内心,也让他们支教的成就感由此而生。

杨宗池描述了他支教经历中特别的一堂课,这是一堂公开课。“这堂课我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从选题、制作课件、设计实验、预讲、修改、熟悉场地,方方面面。听课的老师有20几个,是学校整个理综组的教研活动。公开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切按照设计的思路在进行,当讲到‘石墨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变成金刚石’的时候,启发学生由此感悟到什么,此时课堂气氛已完全活跃了,学生们你一言,我一句,最后大家整齐地大声说出‘历经挫折,永不放弃。历尽磨难,不改初心’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杨宗池说,那是他支教经历中最幸福的一堂课。

学生喜欢和杨宗池聊天,杨宗池也喜欢跟他们聊家乡,聊家乡的学校,凉山的发展,外面的世界,个人的奋斗和努力等。杨宗池说,这也是他心情最畅快的时候。每到周末,他都要去打球,那些民族学生有运动的天赋,总是来邀约他一起玩。运动中的少年自信阳光,意气风发。在和学生一天天地相处中,师生间的隔阂没有了,孩子们更加亲近老师了,也逐渐改掉了一些坏习惯,好习惯在慢慢养成。杨宗池说: “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我感觉很欣慰、很幸福。”

温暖与感动

来到千里之外的德昌,难免孤单和寂寞,但淳朴好客的德昌人给了杨宗池很多温暖和感动。在办公室里,当地的老师会关切询问他生活是否习惯,教学是否顺心。在食堂,不时有老师问他饭菜是否合口味。校长还特意开导他说:“这里的学生娃儿挺不容易,他们的爷爷辈直接从奴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可谓跨越千年,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他们的父辈勉强小学毕业,勉强会说普通话;他们这一代虽然赶上了好时光,但不可能指望一下子就赶上城市的水平,他们能说普通话了,能上网玩手机,会网上购物,这也算是巨大的进步了。我们坚信,这批学生的下一代会好起来的。”望着校长殷切的目光,杨宗池从内心明确了方向: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在听课,也要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哪怕一堂课能让他们掌握一个化学式,理解一个化学方程式,知道一种物质的性质,也是成功的!

杨宗池说:“家乡的同事和领导一直是我们支教老师的坚强后盾,富顺一中的领导在百忙之中慰问我,富顺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还专门来德昌与支教团队座谈,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困难,也对支教团队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光荣与展望

一年的支教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但这一年的相处一定会在学生的记忆深处牢牢地打下印记。他们也许偶尔会想起,一个和善友好的支教老师,一个与他们打篮球的化学老师,一个与他们用自贡普通话交流的“大朋友”。

杨宗池说:“由衷地希望,多年以后,在薪火传承的不断接力中,文明与创新,开拓与拼搏将成为民族团结的主旋律。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年的时光白驹过隙,但也许我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改变了他们其中某个人的命运;也许我一个小小的表扬、一句不起眼的鼓励就让他们从此扬起理想的风帆。支教生活,让我在喧嚣中找到宁静,让我在平凡中体现价值。”

临行的夜,天空一轮明月高悬,在大凉山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杨宗池圆了自己的支教梦,他相信大凉山孩子的梦在一代一代支教人的努力下也将会圆。相信后来的支教者一定会循路而行,为大凉山的孩子点亮一盏星光,照亮他们美好的人生,为人民教育事业书写一份深厚情怀。

(胡国友 李超)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