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让阅读成为孩子成长中最美的姿态

记者 钟兴茂 实习生 胡静        2021-04-16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 .65本,仅超一成(12 .1%)的国民平均每天阅读一小时以上。受大环境影响,我国青少年的阅读状况也不甚理想,不仅存在阅读量不大的问题,也有阅读品质不高的现象。青少年阅读现状值得关注。

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读物管理和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体质管理一起被提出,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近日,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明确提出12条“红线”,严把课外读物进校园的入口关,也给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提供了参考。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改进课外阅读的内容与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健康成长。那么,如何让中小学生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抓好学生读物管理,学校、教师和家长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一起聚焦“阅读”,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为什么要多读书、读好书?

“我读书时,常常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越发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成都市成华小学国学教师张秀红坚持每天5点起床,阅读国学经典,她还带着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建立了专门的读书群,交流读书方法,分享读书心得。“读经典方知朝代更迭、先贤沉浮。学生多读书才能开阔视野,知朝代更迭、人生沉浮,明白为什么学习,明白人生前进的方向。”张秀红说。

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认为,现阶段,语文学习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之上,并且首先需要关注课堂外阅读。对语文教师而言,把语文比作是一个山头,要想攻克山头,则需要广泛调集其他山头的力量;对学生而言,语言理解能力、语感把握能力、叙述和阐述世界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沉浸到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去。

张秀红的实践似乎印证了曹文轩的观点。她曾要求学生每天提前20分钟开始早读,吟诵国学经典,还把《大学》《中庸》《论语》《老子》《飞鸟集》等名著,带进了课堂。她的班里常常传出敲击桌面的节奏声,然后是朗朗上口、婉转悦耳的吟诵声,一度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显著,班级的语文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张秀红的学生,现就读于天府七中的解予涵说:“我惊讶地发现,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小学时就烂熟于心了。”课外阅读一直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

地处理县孟屯河谷的下孟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也是一所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视野被层峦叠嶂的大山阻隔。自2018年以来,学校在四川省乡村振兴联盟的帮助下打造“书香校园”,开始建立长期、固定的阅读活动,建立起课前微吟诵、课间齐诵读、晨起大声读、国学室开放阅读等常态阅读制度。2019年,教育部在理县开展的教学质量检测结果显示,下孟小学各项阅读能力的得分率都高于其他农村学校,有几项甚至高于城区学校。

“开卷有益,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是终生有用的。”成都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成都市特级教师赖蓉辉曾有20多年一线教学的经历,她发现优秀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爱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增加文化积淀,增强文化自信,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阅读,从读喜欢的书开始

“只有全民都阅读了,国家才能真正的强大。”成都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语文学科主任、国学室主任罗晓晖认为,当前中小学生在阅读方面表现出来的不正常情况有两个,一是读书太少,二是品质不高。一方面,课业负担普遍沉重,严重挤压了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读的书多半是教辅书,真正有价值的书却很少接触,阅读品质自然不高。

“为什么他们会读教辅书?是因为读教辅书能够带来考试成绩提升的利益。为什么他们很少读经典?是因为读了这些书也不会显著地提升考试成绩。”在罗晓辉看来,在考试依旧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的现状下,把经典阅读更大比例地纳入考试体系,切实减轻课业负担,才能真正加强读物管理,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合读哪些书呢?

罗晓辉认为,读什么样的书,老师和家长要在有所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想象力丰富,喜欢看有想象力的作品,有的喜欢《西游记》、有的喜欢《海底两万里》、有的喜欢中国的神话传说、有的喜欢希腊的神话故事……没关系,读他喜欢的。对于喜欢诗歌的中学生来说,他喜欢读诗就好,至于爱读唐诗宋词而不爱读《诗经》,爱读外国诗歌而不爱读中国古诗,都无所谓。“阅读,从读喜欢的作品开始,才能长期保持阅读的兴味和动力。”罗晓辉说。

至于阅读时的方法,罗晓辉的建议是,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虽然现在网络阅读方兴未艾,但他认为,学生阅读更适合读纸质读物。“即便电子书和纸质读物的内容是一样的,但纸质读物可以随时翻阅,可以在上面勾画圈点做批注,能够在阅读时带来更多的专注,更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知识。”他说,“学生读书要动笔,要做摘录,要做笔记,这是读书过程中必须有的辨别和思考,这样阅读收获才更大。”

家校联动,营造书香氛围

彭州市隆丰小学校长何明春认为,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家庭,阅读氛围还不够浓。特别是家庭阅读,受父母文化层次、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家庭阅读的氛围还不太浓,从而淡化了学校阅读的效果。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和学校,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时代特点,结合地区和学生实际,与时俱进地营造书香氛围。同时,学校和家庭应形成联动机制,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有效的指导。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亲子共读读书活动、开设亲子共读家长培训、开展家庭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等。

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小学校五年级班主任廖桂兰告诉记者,她在给学生上课时,讲到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就会推荐学生去阅读,班级也会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分享读书笔记。在加强家校联动方面,她会要求学生和家长每学期开家庭会议,确立学习目标和阅读目标,并做好会议记录。“所有的家庭会议记录我都会看。”廖桂兰说。

下孟小学为了唤醒农村家长培养孩子课外阅读习惯的意识,利用家长会给家长提建议。比如,家长和孩子共同制订读书计划,按计划读书;亲子共读每周至少保证两个小时。学校还开设了“家长读书班”,通过“家长读书故事会”这一形式,交流分享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故事,以此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家长。

那么,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这件事上,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成都市成华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周梅说:“我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阅读是伴随一生的,不是只在上学阶段学习,要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她每天晚上都和儿子一起阅读,刚开始时,他们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漫画历史图书,还常常角色扮演里面的小故事,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现在母子俩已经一起阅读了《道德经》、《孝经》,以及鲁迅、冰心、叶圣陶等作家的书籍。今年,他们又一起设定了一个目标:除了一些要背诵的古诗集之外,计划读完6本书。“我们读的量不是很大,但比较注重阅读的精度,读完一篇文章之后,都会思考、解析中心思想,做好读书笔记。”周梅说。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