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一群“成都娃”创作120多首童谣—— 记录童年美好 收获个性成长

记者 梁童童 文/图        2021-03-26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3月24日,在成都师范银都小学的德育课程展示交流会上,一出以表现成都地方童谣为主题的舞台剧赢得了满堂喝彩。“小汽车,滴滴滴,马兰开花二十一……”“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一个丁老汉儿,生了两个儿……”伴随着灵动的表演,一首首川话童谣被孩子们用稚嫩清脆的童声念出,唤起了在场不少“老成都”老师的记忆:“啊,这个我小时候也唱过!”

剧末,孩子们又唱出了几首新童谣,定睛一看,大屏幕上显示的作者竟然就是他们自己——银都小学2018级5班的孩子们。班主任老师李薇笑盈盈地走上舞台,自豪地介绍道:“我们班的孩子,自己创作的童谣一共有120多首。”

3.png

童谣,与这群“成都娃”结缘

2018级5班,别名“成都娃”班,是成都师范银都小学37个特色班级之一。班主任老师李薇开发出了“成都娃”特色班级课程,希望通过对系列课程的学习让孩子们浸润在家乡文化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蓉味”童谣,作为低年级的学习内容,成为了孩子们踏入家乡文化之旅的第一处风景。

但实际上,这群“成都娃”的领头人李薇的家乡不在成都,而在攀枝花。李薇在成都上幼儿园,每年春游,幼儿园就会组织小朋友们去人民公园、杜甫草堂等景点,那时候,李薇就留下了特别美好的印象。后来,李薇回攀枝花上学,小学到高中的每个暑假也会到成都游玩,武侯祠、望江楼、宽窄巷子、一道街、二道街、将军街……每到一处,李薇都会听家人讲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那些动人的史实和传说,让成都在李薇心中变得既厚重又鲜活,让她从心底深深向往着这座城市。

2006年,李薇来到成都,来到银都小学任教。偶然一回,李薇与班上的孩子们聊起成都,却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所知甚少。身在家乡,却不知家乡这些精彩的故事,李薇觉得这是一种遗憾。“先要了解,才谈得上热爱,热爱之后,我们才会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出力。”从那时起,带孩子们了解成都文化的想法便萌生了。

为什么选择童谣作为切入口?“童谣有趣、易上口、接地气,能够跟小朋友们的游戏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更有意义的是,他们能够从童谣中了解老一辈的生活,了解成都人从前的样子。”李薇谈到,学习童谣的第一步就是搜集童谣。孩子们大多会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去搜集,搜集童谣的同时,还听了许多老一辈童年的趣事。孩子们还因此学会了四川话,这在李薇看来也是非常珍贵的收获。“方言也是家乡文化的一部分。毕竟方言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家乡话’啊。”李薇说。

搜集来的童谣走进教室,被孩子们每天诵唱,成为了班队课的比赛项目、写作课的练习素材。童谣有哪些句式?押韵的规律是什么?有哪些题材?熟悉了现有的童谣之后,李薇便引导孩子们自己创作。平时玩的游戏、如何培养好习惯和品德、大自然的美景……都成为了孩子们写作的素材。有一次,孩子们玩起丢沙包的游戏,木橙觉得有趣,便把这次游戏写成了一首童谣。李薇看了后,帮她做了两处改动:把描写沙包“中间肚子鼓得高”改成了“挺得高”;把描写小朋友动作的“躲避”改成了“躲闪”。“用‘挺’会感觉更有力度,也更有沙包的那种沙和米的质感;‘躲闪’也可以更贴切地描述现场。”从这次改动中,木橙又学到了一点词语辨析的知识。

1.png

孩子分享自创的童谣

创作、绘画、表演,成都童谣的样子在“成都娃”班变得多姿多彩起来。课余时间,孩子们画丁老头、“小小鸭”,玩捉迷藏、跳皮筋、“王婆婆卖茶”手指游戏,童谣浸润到了他们生活的每一处。

不过,既然叫“成都娃”班,“成都娃”们要学习的可不止童谣。事实上,这是李薇带的第二个以成都文化为名片的班级了。上一届“成都娃”们以小吃、景点和童谣为学习主题,这一届,李薇根据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整合学科老师和家长的资源,将之前的课程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把童谣的学习安排在低学段就是其中一项。现在,2018级5班的孩子们升到了三年级,他们已经开始学习川剧了。认脸谱、画脸谱、做脸谱,排演剧目,“我有时都分不清的角色,他们却清楚得很,还来教我。”在观看过“成都娃”的川剧表演之后,银都小学副校长张俊勤说,“听一百遍,不如亲自做一遍。我们的巴蜀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是能够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的。”

个性化发展,从关注每一个独特生命开始

厚植乡土情感、传承巴蜀文明、培养科学精神、建立文化自信。要最终实现这些目标,还得从关注每个孩子独特的生命开始,这也是银都小学实施特色班级课程建设的初衷。

2.png

课后时间,李薇老师带着孩子们创作童谣。

小瑞是展示交流会上演出的孩子中的一员,在《张打铁,李打铁》中扮演做游戏的男孩,剧末,大家齐唱的《麻辣香锅》也出自他手。李薇说,小瑞是班上的创作小达人,善于捕捉题材,语言也特别灵动。然而,小瑞刚上学时是一个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班上组织表演,他也不会主动参加。一方面,李薇与家长沟通,鼓励他多参与班上的活动;另一方面,给予他的创作充分的认可。渐渐地,小瑞不想只在台下看同学们表演了,他终于主动加入了。“童谣不只是锻炼语文能力。大声朗诵、肢体表演、和同学们配合,这些都能让他身心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李薇说。

不同于小瑞的内敛,班里的另一位学生元元,则是精力十分充沛的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精力充沛到让老师有些头疼。李薇的办法是帮他把这些精力给“安排”了:让他当班上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带领同学们去编排节目。这次演出,元元带着几个男孩跳了一曲动感的街舞,既可爱又帅气,活力十足。

“有几个孩子童谣写得很好,也愿意表演,她们单独念的时候就有板有眼的。也有觉得自己写得不如人家好的,就扮演其他角色,也表演得精彩。”看了“成都娃”班的表演,张俊勤欣慰地说。

“每一个班的班级特色课程,都是银都小学‘尊重生命,彰显个性’理念的末端实现。”张俊勤谈到,班级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的场所,是个性化教育真正落地的地方。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特点,发挥自身所长,团结科任老师,充分开发家长资源,开发出的班级课程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块最适宜、最肥沃的土壤。基于教师特点和学生个性的班本课程,既是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同时也是教师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在我们学校,说起李薇老师,大家就会想到‘成都娃’班;说起‘成都娃’,大家也会想到李薇老师。”张俊勤说。

5.png

副校长张俊勤与李薇一起讨论课程方案

李薇是银都小学10位“特色教师”之一。银都小学共57个班,37个班级是特色班级,其中,只有18个班级课程被评为特色课程,特色教师只有10位。张俊勤介绍:“我们特色班级的条件相对宽松,是想鼓励班主任老师去做自己的特色。不过要评上特色教师就比较有难度了,这不仅要老师的课程构想完整、新颖,还需要他们把课程真正落地,拿得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成都娃”班的孩子们,接下来不仅要继续深入学习川剧,还会去成都的各个名胜游览,探秘亭台后、楹联间的故事;去各个博物馆研学,做古蜀文明的研究者和传承者。

“我们一直在说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就从这些动作中来。”张俊勤说。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学生自创童谣】

从搜集童谣到自创童谣,孩子们不仅练就了创作技能,还记录下童年的美好,收获了成长。

站队列

——邓羽桐

站队列,站队列,

听清口令站队列,

抬头挺胸收肚子,

两手打直贴裤边,

先对正、后看齐,

横竖笔直一条线,

大家一齐向前看!

创作札记: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站队站得不好,爸爸就来到学校跟我们讲怎样才站得整齐。那天,我看到爸爸手机里的照片,我们以前真的站得好丑呀,就想写一首童谣,今后一定要站整齐才行。

垃圾分类很重要

——张稼耘

阳春三月到,阳春三月到,

家乡成都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了。

成都娃,快记好,

垃圾分类很重要。

可回收,蓝桶放;

有害垃圾,红桶放;

厨余垃圾,绿桶放;

其他垃圾,灰桶放。

宜传环保成都娃,

人人都把他来夸,他来夸。

创作札记:前段时间,我跟妈妈一起看电视,电视里很多新闻都是关于垃圾分类的,于是我就想创作一首关于垃圾分类的童谣。一开始,我觉得有些词不好,还查了词典,替换了不好的词。后来,我还发现了一个大错误,就是把“垃圾”写成了“拿及”,哈哈。

夏日炎炎

——刘晨晨

炎炎夏日又来到,

空调房里好逍遥,

冰镇西瓜和饮料,

凉席地板随便躺,

哎呀一下闹肚子,

妈妈爸爸着急了,

少吃冰来少贪凉,

身体才会更健康。

创作札记:去年夏天,我们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吃西瓜、冰淇淋,但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我想让大家能健康,于是,跟妈妈商量了一下,写了这首童谣,我们都不吃冰的东西,就不会生病了。

努力歌

——彭诗景

学习要努力,梦想成栋梁。

学习不努力,梦想成空想。

学车胤学苏秦,囊萤悬梁促远航。

创作札记:我的数学成绩一直上不来,我发现我不是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认真听讲。我就想写一首童谣来激励自己,看到它,就提醒自己要努力学数学,不能偏科。

收音机

——钱治融

收音机,四四方,

圆圆喇叭中间放,

长长天线接信号,

会放音乐讲故事,

带我进入甜梦乡。

创作札记:每天晚上我都会听收音机,里面会讲好多故事。我觉得故事很有趣,听了就会睡得很香。

麻辣香锅

——卢锐骋

桌上放着一口锅,

成都美味香火锅。

美蛙鱼头脆鸭肠,

怕辣也得尝一尝。

白锅得把汤来喝,

红锅辣得笑呵呵。

创作札记(李薇老师转述):暑假让孩子们找一找成都特色的东西来创作童谣,卢锐骋那天跟爸爸一起吃火锅,很开心,觉得很好吃,就写下了这首童谣。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