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平昌县:办好家门口学校,按下县域教育发展“快进键”

董志文        2020-11-12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本报记者 董志文 文/图

学校布局调整、走出舒适区、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网络栈道……这是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平昌教育人口中的“热词”。

平昌,地处秦巴山区,巴河穿城而过。闭塞的地理环境,曾是教育发展的“绊脚石”。然而,一个历时多年的学校布局调整,覆盖了500余所学校,影响师生12余万人;一套组合拳激活了教师队伍活力,让教师发展有奔头;一条网络栈道,让山区学校勇立教育教学改革的潮头,也打通了平昌打造教育强县的“最后一公里”。

科学调整布局规划,向教育优质均衡迈进

“学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塑胶操场、羽毛球场等活动场地齐全,而且学校老师不仅教得好,在生活上对我也很关心。”平昌思源实验学校三年级学生丁紫英说。 

“娃娃在学校吃得好,玩得好,学得好,让我们家长放心。”丁紫英的家长说,孩子原本在一个村里教学点就读,但根据全县教育布局调整规划,丁紫英被调整到新建的思源实验学校。她成了改革的受益者,享受到了更有质量的教育。

“思源实验学校的新建,就是为了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农村孩子。”思源实验学校校长胥必春说。

丁紫英的故事并非个例。如今,“最优质的教育就在家门口。”已成为平昌县老百姓的共同感受。

20114051256672.jpg

“过去,在平昌县500余所学校中,有村级小学(教学点)392所。它们大多零星散布在秦巴山区深处。近年来,农村学校逐步萎缩,甚至成了空壳校,乡镇‘小班额’、村校‘空壳化’的问题突出,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优化并提升校点合理布局,成为平昌教育的当务之急。”平昌县教科体局局长冯辽平说。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平昌县从办好家门口的学校开始。近年来,平昌县出台多项制度和措施,致力于推动各学校合理布局和调整,将城乡学校布局纳入《平昌县全域规划(2014—2030)》《平昌县域多规合一规划(2014—2030)》。

“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配置、校点合理布局的机制,平昌县积极稳步开展学校布局优化,有序撤并一批规模过小、教学效益差的学校,科学合理整合、配置、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满足群众‘上好学’的迫切需求。”分管基础教育的县教科体局副局长魏心强说。

为了让家门口的学校更有吸引力,平昌县按照既要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就优就近接受教育的需求,也要有利于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来调整学校布局。全县一盘棋,有效整合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全县普职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做大了公办职业教育规模,让更多的群众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近年来,平昌不断优化调整学校布局,不断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推进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目前,全县校点布局相对科学,走出了‘散、小、差’窘境,吸附力、竞争力不断增强,基本能够满足适龄学生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的需求。

牵住教师队伍建设“牛鼻子”

“平昌义务教育阶段部分教职工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感,从教动力不足、教育观念滞后等棘手问题成了改革的“老大难”,是制约平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冯辽平说。

面对发展难题,平昌县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牛鼻子”,深入实施“头雁引领”“师能提升”工程、名师工作室以点带面行动和特岗教师招聘、双选免费师范生等方式广开渠道引进人才,并设专项奖励激活教师工作活力,创新教师晋升通道,搅活一池春水,让教师“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为鼓励广大农村教师安心从教,平昌县制定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积极推进乡村教师安居工程,累计投资1.8亿元建设教师公租房855套,周转宿舍1693套。并且在评优选先时向一线农村教师倾斜,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生活补助和工作补贴政策,每月按标准及时足额兑现。

image.png

与此同时,在教师的职业成长上,平昌县积极打造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成长的孵化器,队伍建设的助推器。目前,平昌有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多达20个,核心成员辐射到县内各校。

在思源实验学校有着近20年教学经历的教师杨芹,就是名师工作室的受益者。她参加了师能提升和教学培训,教育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老师们只管安安心心教书,潜心育人。老师待遇有保障,发展有平台,需要多大的平台,我们就为他们搭建多大的平台!”泥龙中学校长刘明杰的一席话,给初到学校的胡璠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短短3年中,胡璠就从刚大学毕业时“青铜级”成长为学校“王者级”的教学能手,并在全县的数学教学展评中获得了县级二等奖。她坦言,“头雁引领”和阶梯式的教师成长平台让她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像胡璠这样对教育有激情、能扎根、甘奉献、有韧劲的优秀新人如雨后春笋一茬接一茬地被培养起来。“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晋升的空间,竭尽全力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刘明杰说。

教师一活,满盘皆活,平昌通过系列举措,培养了一批懂教育、爱教育、专教育、理念先进、业绩突出的优秀校长及和优秀老师,这些教师已逐渐成为平昌教育的中坚力量,全县已有省级教学名师10名、县级名师28名,县级名师工作室20个带动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走上了均衡优质发展的快车道。

“网络栈道”,让山区学校搭上教育现代化快车

米仓古道曾经是平昌地区古代先民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如今,由一根根光纤搭建起的“网络栈道”,将大山深处的学校与外面的世界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成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助推器。

20114051259317.jpg

“很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来学校任教时,他们的内心是忐忑,担心待在这样偏远、闭塞的山沟沟里,可能不出几年自己就跟不上外面的发展了。”平昌青凤小学校长李光辉说,但现实情况是不仅年轻教师没有落伍,老教师也跟上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这得益于平昌县近年来,始终坚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均衡的强大引擎,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

为此,平昌积极探索“三全两高一大”路径,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资源互联互通,构建了平昌教育信息化“1234”推进模式。打造“一个平台”,建好“两大中心”,强化“三项保障”,抓实“四个应用”使教育信息化在学校“落地”,在课堂“开花”。

“通过打造‘三全两高一大’路径,运用在在线直播、录播以及在线共享等手段,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远程互动教学,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师资不足的问题。”魏心强说。

“学校年轻老师很多,缺少课堂教学经验,但是年轻的优势也很明显,他们有进取心,都愿意去学习,并借助搭建好的平昌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智慧课堂教学,使年轻教师的潜能被充分发挥了出来,使他们不仅没有因为是山区学校而落后,反而借助信息化的平台给学生打开了通向外界的窗口。”平昌二小校长谭鹏洲说。

“以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是老师全部地教学给工具,而现在信息化地教学设备,还可以学校到外界先进地教育教学方法,现在的老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记者在平昌城乡各级各类学校走访期间不止一个校长这样说,他们实实在在尝到了信息化建设的甜头。

近年来,平昌整合已有教育扶贫大数据平台、“三个课堂”应用平台和数据填报系统等37个平台(系统),解决平台各自为政、教师疲于应付的问题,切实减负增效;投入资金2.7亿余元,配备教师“备课笔记本电脑”6573台,建成平昌教育数据中心,实现数据集汇;开展“联校网教”,开播“名校网络课堂”,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路上,平昌一直不断探索新途径、新策略、新方法。

 

(部分图片由平昌县教科体局提供)


编辑/一审:杜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