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四川文理学院:“五策并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姜仕华 余文盛        2020-10-21
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 >达州

《教育导报》讯(姜仕华  余文盛 )“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离的“孤岛效应”,四川文理学院近年来深入实施“322”大思政工作体系,聚焦主体能力建设、课程内容供给、教学方法改革、育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创建,“五策并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着力构筑起“三全育人”大格局。

聚焦主体能力建设,提升教师育人温度

教育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高校教师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是实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主体和关键力量。学校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水平,着力培养有教育情怀、有敬业奉献精神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通过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建设,提升课堂育人温度。

学校建立健全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帮助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建立和完善思政课教师国家、省、校三级培养体系,与时俱进调整和优化思政课教师理论学习主题和培训内容,使他们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实现大众化、普及化的重要力量。对在岗的思政课教师,制定综合素质和学历职称“双提升计划”与校内外“双向挂职计划”,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组织思政课教师赴改革开放示范区和连片扶贫攻坚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引导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讲好思政课的底气和信心。

1.jpg

课程思政教师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育人资源和组织实施专业课教学活动的重要力量。各二级学院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多形式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关注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学校定期组织开展“校长·教师”座谈会,共话教育改革发展,共商人才培养大计;组织开展“我最喜欢的好老师”“教书育人名师”“名辅导员”等评选活动,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着力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

聚焦课程内容供给,提升课堂思想高度

课程内容是铸魂育人的核心,优质的课程内容供给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基础。该校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度挖掘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目标中强化育人导向,系统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课堂思想高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在思政课中,按照国家要求科学设置课程学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开设思政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所有思政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块,并结合课程建设内容大力开设“中国系列”“四川实践”“巴文化”“川陕苏区革命文化”等选择性课程,构建起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讲授。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示范中心、川陕苏区革命文化教育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四史”、川陕苏区红色文化进课堂;创新开展“文理青年学青年习近平”主题教育活动,以青年习近平的成长经历丰富思政课课程资源,引领学生成长;组织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设立思政“金课”评选项目,并加大奖励力度。

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认证、课程评估,将立德树人目标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重要指标,在专业课程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充分发掘各门课程富含的学科探究精神和价值元素,系统化呈现、导向性引领,着力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中国系列”课程、通识核心课程为主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已立项建设2门思政课示范课程、21门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综合素质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大学英语》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

聚焦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学生满意程度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课堂喜爱度、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学校按照“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要求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深入实施思政课改革创新计划,先后实施“2+1”和“N+1”课堂教学改革,着力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满意度。

2.JPG

2020年春季学期,从本科思政课中划分出2个学分,独立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构建思政实践课“1+X”课程体系,其中“1”为国情调研,全体学生必修;“X”包括主题情景剧展演、微电影展播、艺术设计等11个项目构成,结合各学院学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该课程体系坚持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中国化理论的深刻理解,增强爱国爱党热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各二级学院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上传和共享优秀教学课件或视频,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着力使课堂“有滋有味”“有棱有角”“有情有义”。疫情期间,为共同讲好抗疫思政大课,学校组织力量创作《同心战疫情 文理再相聚》视频教育资源,组织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共享教学资源,并利用弹幕适时与学生在线交流互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和喜爱度。

聚焦育人载体创新,提升学生参与深度

学校不断丰富和延伸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育人阵地和载体,搭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育人载体,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提升学生参与深度,使他们在实践参与中锻炼成长。

为适应网络育人发展形势,学校整合校内新媒体平台,设立官方微信、微博、抖音、易班、QQ空间、“文理微课”、成立校园网络电视台等,组建学生管理创作团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联网上线。创设“双月学生·校长”座谈会、“党委书记·学生面对面”等活动载体,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树立民主意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分区分块打造校园楼宇政治文化、学术文化、学科专业文化,逐步形成系统化的“文理”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

3.jpg

4.jpg

结合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四川文理学院先后立项建设了一批校外示范性实践教育基地,常年组织学生赴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与张爱萍故居、将帅碑林、万源保卫战纪念馆等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合作育人关系,组织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重要纪念日开展红色文化考察,撰写调研报告,开展成果分享交流;建立成都产教融合基地,组织大四学生到天府新区西部改革开放的前沿认识国情,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使学生在实训实习和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求实精神和开创意识。

聚焦体制机制创建,提升考评激励力度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是激发改革活力和内生动力的重要保障。学校大力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和考评运行机制创新,成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夯实课程建设组织领导责任。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思政课程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落实集体备课,书记、校长为本科生讲思政课、深入思政课课堂听课制度,夯实各二级单位主体责任,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学校统筹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建立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资源库,选聘社科界理论专家、行业先进模范和优秀校友为大学生上思政课,与地方党校、重点马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评的激励力度。制定“322”大思政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对机关职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二级学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采取自评、他评、互评的形式进行分类考查评价,考核结果与奖励绩效挂钩,实行末位通报和限期整改。根据课程目标、专业特点,采取集中性考试评价、认证评价、审核评价、成果评价等实施思政课程“一科多考”,使学生从“为考而学”向“为学而考”转变,从重知识识记向重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培养转变。该校还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制定学分制“第二课堂”成绩单,设立“思想成长”“志愿公益”“实践实习”等7个实践学分认定模块,通过多种形式提升考评激励的力度。

5.jpg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四川文理学院在持续推进“五策并进”改革发展进度中,始终如一地引导广大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在担当作为中,全面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形成有效的育人模式和考核评价机制。


编辑/一审:郭路路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