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 好花应季开 青春自精彩

实习记者 梁童童        2020-09-18
当前位置:首页 >家教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是一个充满憧憬和希望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性格都处于快速的生长变化之中,容易产生敏感、叛逆、冲动、自卑等情绪。如何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是很多父母颇为头疼的事。日前,本报联合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濯锦讲堂·家庭教育云课堂”邀请到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叶玲,分享针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经验。

青春期孩子是矛盾的统一体

青春期,特指青少年身体、心理发育加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女孩的青春期一般开始于10 .5岁,12岁时达到最高峰;男孩的青春期一般开始于13岁,16岁时达到高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受身心两方面快速变化的影响,在性格上往往会表现出某些既矛盾又统一的特征。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身体发育既感到羞涩,同时又有好奇、大胆的特征。叶玲认为,对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应该采取直接跟他们讲道理的方式,跟孩子说清楚。“生理知识我们应该懂,但是没有必要随时挂在嘴上。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理应是文明的,我们应该管理好自己动物性的情绪和需求。”叶玲说。

叶玲表示,青春期的孩子还时常处于无人理解的闭锁状态,同时他们又有渴望被理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许多都有与家长沟通不畅的问题,一方面对于家长的靠近表现出拒绝,甚至是敌对的状态,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沟通、交流,渴望被理解,所以他们特别喜欢跟同学甚至网友聊天。

青春期的孩子还存在进取心强和自制力弱的矛盾。叶玲说,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尚处于较弱的状态。因为他们的情绪控制与激素分泌是有关系的,孩子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激素,所以,会出现失控的状态是可以也应该被理解的。作为家长,应该学会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督促。

在拥有宽广的信息视野的同时,青春期孩子的鉴别力与判断力又相对不足。叶玲认为,现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是网络的“原住民”,拥有许多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信息、知识、能力、智慧不是一回事。无论是孩子自主从网上获取的信息、言论,还是成年人之间有意无意的议论,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对信息的鉴别和判断。叶玲建议,家长应该给孩子“打预防针”,告诉他们描述与事实真相之间的关系。成年人之间的谈话被孩子听到之后,同样也要给孩子讲清楚事情的原委,以防止孩子片面地提取信息。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有对独立的渴求以及对情感、物质等的依赖。这个时期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尤为微妙,他们一方面希望父母不要“管”自己,给自己一个独立的生活和心理空间,另一方面又希望生活上处处得到照顾,情感上处处得到呵护。叶玲建议,家长们要教会孩子将心比心,既要跟他们讲道理,又要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安全感。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么爱你,你是不是也应该以某种方式回报他们的爱呢?”

有效对话,教育要触及灵魂

针对青春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叶玲给家长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家是一个特定的场域,相较于讲道理,更应该讲感情。比如,孩子做错了一件小事,但考虑到孩子最近在其他方面有些不顺利、情绪不佳,那么,家长就可以包容、迁就孩子一下,等他恢复到一个相对好的状态,再跟他讲道理。放下家长的架子,忘掉自己的社会身份及处世惯性,才能和孩子实现有效的对话。

其次,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勤于沟通、善于共情、积极反思。家长是成年人,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家长才是那个什么都应该明白的人,“但是实际上,我们自己也在成长。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这是古人对自己的反思。家长自己也会犯错,为什么不能多体谅体谅孩子呢?”叶玲说。

第三,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发生意义的教育是触及灵魂的教育。教育并不只是通过言语发生,家长说得再多,如果没有触及孩子的心灵,那么,不仅没有用,还可能适得其反。家长应该把说话的权利和机会多给孩子一点,当和孩子沟通不畅时,也要学会按下暂停键,运用亲密接触的非语言力量,让孩子体会到温暖和爱。在准备和孩子谈话前,家长最好能提前备课:谈什么、在哪里谈、哪些人参与……最好话题集中,避免东拉西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叶玲提醒家长,孩子不喜欢的不是谈话,而是那些没有营养的谈话。

第四,青春期正是孩子三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应强调正面引导教育。家长要有意识地、适当地向孩子传输“正能量”,让孩子活成“朝阳”,既有自身的温暖,又能去温暖他人。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性别差异

除了是“矛盾的统一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还有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会展现出对性别差异的超常关注。相关研究显示,孩子表现出来的对性别的关注,通常在五到八年级时达到最高。而青春期也是人的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氛围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性别能力的定位、预期,都会影响孩子对自身的评价和预期。

社会认知对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存在一定的区别,女性的表达功能更强,男性的工具功能更强。叶玲认为,家长根据性别对孩子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别对待是可以的,也是有必要的。但是,这种区别对待应该适度,否则会使孩子形成固化的、刻板的性别角色认知,从而限制了自身发展的可能性。父母应引导孩子对生理性别及性别的社会角色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

叶玲认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正确的三观应该是每个人的人生底色。所谓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三观正,人才会追求真善美,确立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形成有底蕴的人格。然而,两性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别,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引导。

传统观念中,女性是依附者的角色,而现代社会,女性从男性的附庸解放出来,成为了独立的性别角色,但仍然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女孩长得好、嫁得好,就是女孩的“好命”。叶玲认为,女孩要成长为一位独立的女性,就要拥有稳定的学业、高雅的趣味,还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美,首位是健康。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女性,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女性提升自信有明显的帮助。有规律的、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女孩形成强健的体魄,增强身体对外界的感知力,并获得诸如果断性之类的气质,而这是有利于提升女性的自信和自尊的。除此之外,家长也要教导女孩审美的多元化。“美有不同的样子,只要健康、自然、大方、得体,就是美丽的。而仅仅是达到这一层面,就需要长期地去修炼良好的习惯。“美丽的容颜光鲜一时却难以持久,而风神之美、人格之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永恒的光辉。”叶玲说。

而对于男孩,叶玲认为,家长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培养现代社会的君子。青春期的男孩对性尤为好奇,而这个时期正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性的最佳时期。“家庭氛围很重要,尤其是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会对男孩对自身的预期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氛围、适时的引导,能够涵养孩子自爱、爱人的能力,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将来成长为一个为家庭负责任的男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传统观念中的男性角色是强势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压抑自己柔弱的一面,这也是对男性自身的压迫。父母应引导男孩正确看待“男儿有泪不轻弹”等观念,教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出现了问题,一方面要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但也要学会沟通,乐于并善于沟通,这样才能真正妥当地解决问题。

家长感言

有段话曾刷爆朋友圈,大致是这样的:“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开在春天,也有的花开在别的季节。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时,你别急,也许你家的花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你家的花还没开,也不要急,没准你的花是腊梅,到冬天才会开;如果你的花到冬天还没开,你也不要生气,没准你家的花就是一棵铁树,铁树不开花,开花必惊艳四方,炫丽无比。”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家长和孩子默默地耕耘与付出,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驿站,我们都应该在,等到她们有了足够的视野、足够强大的力量,我们再转身默默地祝福和想念。


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他们渴望了解关于身体的知识,但又羞涩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他们如饥似渴地通过各种手段摄取信息,但是书籍、电视、尤其是网络上得到的信息鱼龙混杂,而孩子们缺乏鉴别和判断能力,更容易误入歧途。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加强孩子的性别教育,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自身的变化,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应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不逃避、不误导。


与孩子一起成长已经成为当今家长的一大课题。在很多方面,比如,你的青春期与孩子的青春期、你的人生哲学与孩子的三观养成、你和孩子对于网络的认知等等,似乎关联诸多,却又各自不同。家长不断更新自我认知,不断学习和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及时与孩子讨论沟通,正向影响,形成良性互动,很重要。

编辑/一审:周睿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