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导报微博

教育导报微信

进校“问诊开方”,川师大专家深入普格县洛乌沟片区学校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

钟兴茂        2020-07-01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教育导报》记者 钟兴茂 葛仁鑫  文/图

“平时上课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怎么样,学生们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吗?”在普格县洛乌沟初级中学,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李松林向副校长李学平仔细询问课堂状况。随后,李松林随机挑了一个班级,轻轻推开教室后门走了进去,坐在后排听课。6月23日,在凉山州未摘帽县片区学校“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工程启动的第二天,四川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就来到普格县洛乌沟片区的两所重点帮扶学校——花山乡中心小学校、洛乌沟初级中学校,开展学情、校情诊断。

微信图片_20200701104329.png

6月22日,教育厅正式启动针对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的“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工程。该工程将充分发挥教育部专家团队、省内师范院校和省级教科研机构资源优势,为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片区学校提供切实的帮扶和指导。其中,四川师范大学作为提升工程的7家省级承训机构之一,对口帮扶普格县洛乌沟片区。

如何在“一对一”精准帮扶提升工程实施的两年内,给帮扶学校带来切实的变化?项目启动当晚,四川师范大学专家团队便挑灯夜战,召开会议,讨论对口帮扶片区进校诊断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凉山州7个未摘帽县是全省教育脱贫攻坚战最难攻克的“堡垒”,受限于起步发展晚、历史欠账多、教育基础薄弱等因素,这7个县的教育面临着“点多面广”、“量大质弱”等问题。

对此,四川师范大学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一对一”精准帮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帮扶学校的实际出发,把方案落实、落细。他们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原则——“下移、对路、可操作”。记者从专家团队了解到,“下移”即是将上级部门的政策与片区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路”即以问题为导向,以学校需求为抓手,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可操作”则是确保帮扶方法可以落地、能够持续性操作。

6月23日早上8点半,四川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来到洛乌沟片区的花山乡中心小学校、洛乌沟初级中学校,开展学情诊断。专家组一行首先了解了学校的基本办学情况,聆听了两所学校的自诊报告,现场询问学校的自诊方式、帮扶需求和目标。然后,专家们分散走进各个教室进行随机看课,课后又与学校负责人、教师访谈,了解老师的个人情况和需求。

微信图片_20200701104334.png

花山乡中心小学校位于248国道旁,交通便利,连接着普格县多个乡镇,因此学生较多,有1135人,21个教学班。但是,学校专任教师只有40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每位教师至少承担3门以上课程。专业音体美课程缺乏,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也有很大压力。“一半以上的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知‘为什么学’,存在厌学心态。”该校校长在向专家介绍学校自诊情况时表示,学校以前也接受过帮扶,但长达两年的‘一对一’精准帮扶还是第一次。学校非常期待专家们在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实施、学生发展、小学文化、特色办学等方面给出的精准指导,必定全力配合、改进。

“希望通过精准帮扶,能为学校建立一套综合性校级应用网络办公平台,实现校内行政办公、教务教学管理、政教管理、教研管理等综合应用、共享信息。”洛乌沟初级中学校副校长李学平告诉记者,学校的信息化办学亟待提升。同时,该校还期待专家团队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及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指导;引领完善学校师生评价体系,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更好的教风、学风;在教育科研上,指导一个完整的科研课题活动;教师发展中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培养拿得出精品课的教师。

学情、校情诊断进行了整整一天,专家组成员李松林说:“此次进校诊断收集的资料点面俱全,比较丰富,但还不能直接作出诊断报告,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展诊断,不断补充完善。”四川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将结合线上、下线两种方式,继续对学校办学情况和需求进行了解,在7月中旬作出诊断报告,并据此为片区各个学校量身定制帮扶方案。“方案并非一成不变,会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李松林说,专家团队的目标并不是给上级交一份报告或方案,而是切切实实帮助学校变得更好。

当天,其他6所省级承训机构也对进校诊断进行了全程观摩和交流探讨。接下来,他们也将派出优秀的专家团队,奔赴对应的帮扶学校问诊、开方。

 

编辑/一审:杜蕾       

我要举报